原标题:青海乐都区马营乡:科技赋能让土豆变“金豆”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你看这叶片颜色,浓绿发亮,多亏了精准施肥技术,按这长势,亩产超5000斤稳了!”近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的马铃薯田里,种植户张存福蹲下身,指尖拂过叶片上的露珠,眼里满是期待。
七月的马营乡,山风带着凉意掠过田野,1086.67公顷马铃薯田正铺展着深绿的波浪。垄间的叶片舒展着迎接阳光,地下的薯块在土壤里悄悄膨大。在不远处的海拔最高的种薯基地里,技术员正用测土仪检查土壤墒情。
“2800米的海拔,昼夜温差大,脱毒种薯在这儿长得特别好。”拨开垄间的土,地下圆滚滚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无斑,正是“北繁南种”成功的生动写照。
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记者了解到,通过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昆仑种业和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的新品种与精准施肥技术,结合当地土壤优势,马营乡实现了亩产量连年攀升。而脱毒马铃薯种薯技术的应用,更确保了马铃薯品质与产量的双提升。
今年,马营乡采用“机械 人工”种植模式,高效利用闲置土地,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66.67公顷土地15天完成了播种。
“过去靠人工弯腰弓背,1000亩地得除半个月草,现在机械开道、人工补漏,三天就完。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省下三成人力。”农机手赵师傅驾驶着除草机驶过,轮辙间的杂草被连根拔起,道出了现代农业的高效。
站在田埂上,大家心里的生态账越算越清。倒茬轮作的田块里,草木长势正旺,明年就能复耕,这些通过轮作、倒茬模式改善的土壤,将延长农田生命周期,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区里,诱虫板上粘满飞蛾,农药使用量比去年下降了20%。“你闻这土味儿,多新鲜!”技术人员蹲在田里,抓起一把土搓碎,“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年比一年高,这才是能传代的家业。”
算完生态账,再算起经济账。马营乡粉条加工厂的车间里,蒸汽腾腾。52岁的李桂兰站在漏粉机旁,看着淀粉糊顺着筛孔漏成丝,落入沸水中泛起白花。“天再热也值!每月3200元工资揣在兜里,孙子的学费、家里的开销都不愁了。”她额头的汗珠滑到下巴,抬手抹了把,眼里却亮闪闪的。
这个年消化鲜薯1000吨的流水线加工厂是村民的“增收线”。“党支部 合作社 公司 基地 农户”的闭环机制,让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有奔头。粉条加工厂40个临时岗位全满了,人均月增收近3000元,而且该厂帮村民代销近400吨的马铃薯,每吨比市场价高出600元。从田间采挖的鲜薯被运进车间,转眼变成粉条、淀粉,再打包发往各地。村民们不再“单打独斗”,土地入股分租金、车间务工挣薪金、产品代销得现金,三笔收入让“钱袋子”在盛夏就鼓了起来。
有家门口的产业,更有向外开拓的市场。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崛起,马营乡依托高海拔冷凉区优势,打造种薯品牌,种薯不仅走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更在中亚市场吉尔吉斯斯坦打响名气——年出口千吨,产值突破800万元。积极发挥定点帮扶作用,盐湖集团每年以高于市场价每斤0.3元的价格收购,收购额超100万元。
夕阳西下,给马铃薯田镀上金边。垄间的叶片还在收集最后一缕阳光,这盛夏里的每一片叶、每一根粉条、每一颗薯块,都在诉说着“北繁南种”的成功,也孕育着马营乡丰收的明天。
(陈郁)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