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湘绣传承与创新:一针一线见证历史迭代

发布时间:2025-07-17 14:43:17

  7月12日,湖南工商大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院“绣里乾坤,商传文脉——非遗探索队”的8名同学,顶着盛夏的暑气,奔赴长沙市开福区沙坪湘绣小镇,正式开启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作为湖南工商大学重点支持的非遗文化调研项目,此次活动以“解码湘绣传承密码,探寻非遗创新路径”为核心,在沙坪街道办与沙坪汉回景区管委会的全程协调下,团队顺利走进沙坪湘绣小镇的核心展区,并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大师展开了一场深度座谈。

  江再红大师的湘绣情缘,要从祖辈的故事讲起。她的家族从事湘绣技艺传承已有七代,家中至今保存着清代流传下来的绣绷、丝线样本和泛黄的绣稿。“小时候最难忘的,就是奶奶坐在窗前,借着自然光绣《百鸟朝凤》的样子,丝线在她手里像活过来一样。”江大师在座谈中回忆道。这份自幼耳濡目染的热爱,让她在16岁时便正式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掺针”“平针”练起,常常为了掌握一种针法在绣架前久坐十多个小时。如今,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长沙市湘绣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艺师的她,不仅完整掌握了湘绣“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核心技艺,更带领团队复原了多项濒临失传的传统针法。

  多年来,江再红从未停下传播湘绣的脚步。她先后走进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开设讲座,带着《狮啸图》《岳阳楼记》等代表作赴法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参展,让世界看到湘绣的细腻与灵动。“每次在国外展示时,外国友人都会惊叹,一根丝线能分出16股,绣出的老虎皮毛竟能看出深浅层次。”她笑着说。

  家族的传承故事,在新一代身上有了新的续写。江大师的儿子从小在绣坊长大,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金融行业的工作,选择回到湘绣工坊。“他回来第一天就跟我说,‘妈,现在年轻人觉得湘绣太老气了,得改’。”江大师提到儿子时满眼欣慰。随后,儿子便着手改良传统湘绣的裱框——将厚重的木质雕花框换成极简的哑光金属框,还尝试用亚克力板替代玻璃,既减轻了重量,又让绣品的细节更清晰。改良后的作品在一次文创展上亮相后,订单量比之前翻了一番。

  更让江大师惊喜的是儿子提出的“三革命”理念:审美上要贴近现代生活场景,比如将传统纹样简化后绣在抱枕、笔记本上;思想上要跳出“收藏级”的局限,思考湘绣如何成为日常用品;最终通过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让湘绣走进更多家庭。受此启发,她带领团队开始了大胆革新:原本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一幅中型绣品,通过优化分线、配色等流程,工期缩短到45天;尝试用蚕丝与棉线混合编织,降低原材料成本的同时,让绣品更耐磨损;推出的“指尖湘绣”系列文创,像巴掌大的绣制书签、钥匙扣,价格从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一上市就成了年轻人追捧的爆款。“现在我们的客户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已经超过40%了。”江大师自豪地说。

  此次沙坪之行,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把传统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像江家两代人那样,以热爱为针、创新为线,在坚守技艺本真的同时,绣出贴合时代的新花样。正如江再红大师所说:“一根丝线,能绣出千年故事,也能绣出当下的生活。”而这,正是湘绣作为湖湘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里最动人的模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