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39岁男子倒地"猝死" 鄞州二院这个团队用10天将他"复活"

发布时间:2025-07-16 01:11:15

原标题:39岁男子倒地"猝死" 鄞州二院这个团队用10天将他"复活"

抢救现场。

7月13日上午,鄞州区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里,39岁的王先生(化名)眨了眨眼,对着护士的指令轻轻点头——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是一场持续10天的生死拉锯。就在10天前,他因心跳骤停倒在浴室,差点一命呜呼。

时间拨回7月3日午间,王先生在宿舍浴室洗衣时突然倒地,瓷砖碰撞的闷响让同住的室友心头一紧,闻声而入竟发现地上的王先生脸色青紫,似乎没了呼吸起伏。惊恐之余,室友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急救医生的电话指导下尝试进行心肺复苏。

很快,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持续胸外按压的同时,火速将患者转运至鄞州区第二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然而,入院时心电监护仪上的直线刺得人眼睛生疼——王先生仍无自主心律。急诊团队瞬间启动“猝死抢救绿色通道”:医护人员轮番实施胸外按压,电除颤的电流一次次击向胸膛,气管插管精准送入气道……可一番努力下来,王先生的自主循环始终没回来。

“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征得家属同意后,鄞州二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东军果断下达指令。早已待命的ECMO团队立即行动起来,超声探头定位血管、穿刺针精准刺入、人工血管管路迅速连接……半小时后,当淡红色的血液顺着管路开始循环,这个暂停的生命时钟,终于重新拨动了指针——ECMO这套“生命支持系统”,暂时接替了他罢工的心肺。

但ECMO的嗡鸣只是这场战役的序曲。随后在ICU的10天里,时时刻刻都藏着看不见的硬仗,神经功能的评估恢复、脏器功能的支持、营养方案的实施……无论对王先生还是ICU医护团队,都是一道道难关。

患者活过来了。

被称为“救命神器”的ECMO,绝非简单的机器运转。医护团队要像走钢丝般调控抗凝参数——多一分会出血,少一分管路就可能堵死;流量的细微调整,都关系着脏器能否获得足够供氧。同时,医护还要结合目标体温管理、脑复苏、脏器功能保护等综合措施,而营养师需要精细计算每毫升营养液的热量,康复师则在床旁帮患者做细微的肢体活动……

7月7日,当医生撤下ECMO管路时,王先生心功能虽有起色,却仍陷在昏迷里。护士们每隔两小时就俯身轻声呼唤:“能听到吗?听到就眨眨眼。”直到7月11日,那个微弱的眨眼回应,让守在床边的医护人员激动不已。

如今,王先生的生命体征已趋于平稳,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在鄞州二院重症医学科,这样的故事已不算新鲜。近百例ECMO救治中,有急性心梗的老人重获心跳,有暴发性心肌炎的年轻人走出病房。24小时待命的团队里,医生手机从不离身,护士能精准报出每个患者的管路参数——他们的默契,来自一次次抢救时的眼神交汇。

“昨天就已经能坐起来了啊,恢复得不错。”7月15日早查房过程中,胡东军指着王先生的康复记录,语气里满是欣慰。对他和团队来说,ECMO转动的不仅是血液,更是对“生命”二字最厚重的敬畏。而这场跨越10天的生命接力,不过是他们守护最后防线的寻常一幕。通讯员 冯波 谢美君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