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祖国守边,没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沿着边境线一路向南,阿拉克别克河曲折的河道在桑德克龙口拐了个急弯。
伴着淙淙水声,走到离龙口不到百米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座瞭望塔和一个哨所,五星红旗在这里迎风飘扬。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4连军武哨所(原桑德克哨所),也是4连职工马军武的“家”。
在哨所里,记者见到了马军武的妻子张正美。“他一大早就背着干粮出门了,去巡逻还没回来。”张正美指了指马军武巡逻的方向。
顺着张正美指的方向,沿着河边往前走了1公里多,记者遇上了正往回走的马军武:一身迷彩服,防蚊帽把头脸遮得严严实实,身上背着的布袋里有干粮,也有用来修复边界铁丝网的钳子、铁丝。他在这里巡逻,已经有37年了。
1988年春,阿拉克别克河发生特大洪水,洪水冲垮了龙口,向185团团部的方向汹涌而来。年仅19岁的马军武和同事一起奋战16个昼夜,把洪水逼回了故道。
洪水退去后,当地在河边设立了哨所,需要有人常年驻守。马军武主动请缨,成为哨所的首位护边员。“刚到哨所的时候,晚上一个人躺在土坯房里,听着风刮得呼呼响,心里直发怵。”马军武说,“查看水情、守护堤坝、巡边护林,肩上扛着责任。为祖国守边,没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1992年,马军武和张正美结婚。从此,哨所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张正美成了他巡逻执勤的亲密战友。20余公里的边境线,串起了马军武夫妇的春夏秋冬。
每年春季,阿拉克别克河水量猛增,马军武晚上每两小时就要起床去看看河水,即便睡觉,也会打开门窗。“既可以听水情,又可以在堤坝发生险情时及时冲出去。”马军武说。
有一年汛期,河堤出现管涌,他不顾危险跳下水,用身体堵住缺口,张正美在一旁搬沙袋,两人在雨中奋战了3个多小时才排除险情。
夏天的边境,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好几只蚊子。马军武外出巡逻都会将浸过柴油的纱布罩在头上,柴油蜇得皮肤火辣辣地疼,脸上又红又肿。
秋季,草木枯黄,森林火灾时有发生。2002年9月的一个下午,马军武在瞭望塔上发现对岸浓烟滚滚,他立刻向上级报告。在火势蔓延到边界前,一支300余人的民兵应急分队火速赶到,马军武同他们合力奋战,将大火扑灭。
冬天的哨所,积雪能有半米多厚,气温也降到近零下40摄氏度。马军武需要在雪地里挖路巡逻,每次回到哨所,眉毛、胡子、头发都会冻成一坨。
巡边路上,马军武磨破了400多双胶鞋,穿破了40多套迷彩服,记录下20多本边情日志,创造了守卫地段连续37年未出现违反边防政策事件和涉外事件的纪录。
如今军武哨所的条件越来越好,不仅新建了20米高的瞭望塔,还盖起了新房,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和监控设备,哨所还增加了执勤点和巡边人。在哨所其他人心里,马军武就是榜样。
“这20多公里,我闭上眼睛走都不会迷路。”马军武说,“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祖国守好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3日 04 版)
(责编:白宇、卫嘉)(李亚楠)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