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山歌故事片《刘三姐》导演阐述(1960年4月7日)

发布时间:2025-07-11 11:16:53

  本号编者的话【走出迷雾 认识革命文艺】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1年完成的彩色山歌故事片《刘三姐》,是中国当时最有名、最受喜爱的戏曲故事片之一。1962年、1964年、1978年,它三次在香港公映,票房一次比一次高,风靡港澳、东南亚,在华人世界掀起了观影、学唱山歌的热潮。

  当时,香港的右派电影公司——邵氏见状,也迫不及待地跟风模仿,于1964、1965、1966年连续推出《山歌恋》、《山歌姻缘》、《野姑娘》等山歌故事片。

  不过在我看来,邵氏这几部跟风之作的水平明显较低,远比不上《刘三姐》。

  今天和大家分享《刘三姐》导演苏里1960年关于这部电影的创作的阐述,四千多字。文字来自:《电影·典藏》2023年第3期,《电影·典藏》杂志编辑部,第56—61页。

  长影厂故事片《刘三姐》在日本宣传的海报,上面印着「りこうな娘と地主の歌合戦…」「民衆に愛されてきた中国オペラ」,大意是“聪慧的姑娘与地主的对歌之战……”“深受民众喜爱的中国歌剧”。

 

影片—《刘三妹》

导演阐述

作者:苏里

(1960年4月7日)

  原编者注:刘三姐又称“刘三妹”,是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编剧乔羽文学剧本名为《刘三妹》,后经审定改为《刘三姐》。因此导演阐述中两个名字均予保留。

  一、主题思想的认识

  这个故事是根据广西僮族民间普遍流传着的歌仙刘三姐而编成,它带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从历代记载中来看,有关刘三姐的说法各地有各地不同的流传,因此,她的一生遭遇和结果在民间形成各种各样的歌仙形象。尽管各地对她说法不同,但是,对刘三姐这个传说人物的聪明、能干,出口成歌,随问随答,而且是个勇敢、泼辣,对统治阶级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性格这一方面,在僮族人民心目中得到了一致的敬仰和爱戴。总之,她可称为是僮族人民中智慧和勇敢的化身。

  《刘三妹》这个剧本,作者乔羽同志是通过这个民间流传着的歌仙形象来反映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机智,为了在封建社会中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用美丽动人和锐利无比的山歌向统治者进行尖锐的斗争,统治者们在她的歌声打击下,被剥露得体无完肤,丑态百出,大快人心。因此,刘三妹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歌手和天才的诗人,同时她也是善于用山歌作武器,不屈不挠地向封建势力进行着勇敢斗争的战士。历史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瑶族人民会奉刘三妹为始祖”。又如:“太平天国的女将中会以刘三妹这个光荣的名字命名有功劳的女将作为绰号”。可见刘三妹这个人物充分的具有革命性和人民性。如果忽视了刘三妹这个人物的人民性和现实性的思想意义,就会使影片主题思想走上不健康的道路上去。为此,我们全体参加摄制的同志,必须充分明确地认识到这一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根据以上粗浅的认识,我觉得本剧的:

  最高任务——反对封建统治,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

  贯穿动作——唱歌就是命,宁舍命,不舍歌。

  二、影片的风格

  这个戏并没有惊人、曲折、离奇的情节,根据文学剧本所提供的主要矛盾,作者是以诗一般的意境刻画着剧中人物的勇敢、机智、辛酸、泼辣的各种性格。全剧以歌唱为事件贯穿一气,剧中语言、唱词是较生动、活泼,既优美又朴素,且富于浓厚的民间气息。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上有抒情回荡的段落,也有压倒一切的严肃、讽刺、奚落、诙谐的场景。因此,影片的风格必须处理成既带有南方民歌的特点,又非常委婉抒情,也就是要有刚强激昂的调子,又富于抒情风格。刚中有柔,又锋利又柔和。刘三妹在统治阶级面前从不惧怕,不屈服,她把他们根本不放在眼中,表现得十分刚强,但是当她和舟妹、阿牛等人生活在一起时,又表现得柔顺可亲,这就是我们从刘三妹这个人物身上找到的既柔情又刚强的基本风格,同时又必须掌握喜剧风格的展开,如对歌时对地主的讽刺、诙谐,是大快人心的喜剧情趣。要完成上述要求,必须使全片给人以抒情,大方,朴素,明朗,清新,向上。让全片成为一首美丽动人的诗篇。为此,对各部门提出以下要求:

  美术方面:希望多学中国画的传统,采用泼墨传神的书法来渲染意境。必须注意深刻明朗地表达出环境之外,同时也要求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上,都要做到表现主题思想和烘托人物性格,不可弄得华而不实,背景处理也必须选择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陈设道具,这些物品同时要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不可堆砌、杂乱、繁琐、刺目,应以简洁明朗、朴素为基调。

  摄影方面:在构图布局上,不可使书面繁杂,要留有余地,主从分明。光调处理上,须清新、明朗,要使桂林山水在银幕上真正能表达出“水似清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情画意。

  化妆、服装造型上,力求时代的统一,有民族的特色,色彩运用须素淡、雅致,表现劳动人民的健康本质。

  音乐方面:这个戏音乐占着绝对重要的地位,用音乐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很多,因此,表现性很强,变化也较多,因而,要求音乐方面力求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作丰富的发挥。什么曲子用在什么人物身上,用在什么地方,都应该考虑到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在紧张的气氛中,是否运用打击乐器,也可考虑。采用南方特有的抒情风味,使其饶有情趣,悠扬婉转,与此同时,又要掌握兴奋激昂时的饱满情绪,这就需采取激昂、锋利的旋律,使其泼辣,野味很浓,音乐在全片节奏的渲染上力求做到恰到好处。应多采用富于表现力的民间形式,如广西山歌,这里的山歌富有戏剧性,也较生动,但须加工、发展。总之,旋律、节奏、唱腔尽量优美、易唱、统一。

  总之,希望各部门真正做到使影片拍出来能够迷人,富有诗情画意,使人看了感到清新、愉快,像一片阳光洒在心上,给人以欢乐、向上的鼓舞,使这个美丽动人的歌仙永远留在观众的心里。

  三、人物

  刘三妹:十八九岁,山村姑娘,聪明,美丽,健壮,性情野,大胆泼辣。但是,又不失少女本性的娇柔可爱。随兄打柴为生,纺纱织布,编筐种田,样样能干,又是一个爱唱歌的天才歌手。由于她生性爱歌,在她的唱词里有这样的句子:“三妹爱歌不爱命”。可见她对山歌喜爱的程度。她的歌子在民间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她的歌常常鼓舞着劳动热情,如:“不费功夫不费钱,唱起山歌好种田。”在她的歌词里同时又表现出来她的勇敢、泼辣、讽刺的性格。她对封建统治阶级,根本不放在眼中,大胆地对他们进行挖苦、讽刺。她说:“有理敢把皇帝骂,管他老爷不老爷”。由于这种不羁的反抗精神,遭来了地主官僚对她的迫害,弄得无立足之地,据传说她流浪了许多地方,当然也就经得多,见得广。痛苦的生活经历,使她变得越发刚强,在她的身上找不到娃娃气。只有当她向阿牛表示情意时,才流露出她少女的内在本色,羞涩的一面。这个剧本只写了她一生中最后的一段,刘三妹在剧中一出现,就已经带着一生斗争的经历来的。情节的开始是从砍藤起,也就是从三妹又一次被害未死而开始的。刘三妹的一生是值得人们同情的,她一生为了争得自由唱歌而进行着反抗斗争,地主说她是不安分的姑娘,虽然每次和统治阶级面对面的斗争都是三妹取胜,但是最后她还是死在封建统治者的迫害中。因此她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人物。她热爱哥哥的忠厚老诚,但她对哥哥的胆小怕事不满。她爱阿牛寡言少语,也爱他能唱一咀好歌,但更爱他勇敢的性格,所以她才勇于向阿牛暗示爱情。她一生的思想集中地表现了对剥削者的鄙视,对劳动表现了无限的爱,对生活歌唱艺术也满怀热情,表露出善良美好的愿望。因此,她的性格基调应掌握成既抒情又豪放。

  阿牛:二十一二岁,渔家之子,健康纯厚,英俊的脸,沉静的笑容,水上生水上长,跟随父亲打渔为生,懂得水性,在水里潜游自如,也会唱山歌,遇人有危,勇于相助,他对三妹有情,由于平日少言寡语,老老实实把心事埋在心里很少流露。

  老渔夫:六十岁上下的老人,苍苍白发,满面红光,魁伟健壮,性格开朗,生性乐观,笑声洪亮,晚年丧偶,热爱老妻留下的一男一女,为人诙谐又风趣,一辈子玩世不恭,好打不平,他爱三妹善歌,同情她的不幸,收留下来,爱如亲生女儿一样。他也能唱一咀好歌,他的歌一出口就表露着对封建的恶势力不惧,不避杀身之祸,敢于顶撞,暗流幽默、讽刺。

  刘二:三十多岁年纪,山间打柴为生的乡民,忠厚老实,安分守己,胆小怕事,他整天担心三妹唱歌会惹出祸来,他是一个在封建社会里长期受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下软弱性最大的典型代表。但当三妹最后由于唱歌而被逼死时,他相信了苦难是躲避不了的,要反抗,因此,他也就一反常态地豁出命来大唱而特唱起来,唱得群愤高涨,唱得封建老爷胆寒,似乎要把闷在心头的怨愤一下子全倾吐出来。他懂得了地主是吃硬不吃软的。刘二和三妹在剧中人物关系上是兄妹,同时又是两个对衬人物,他是烘托主题的主要人物之一。

  舟妹:十六七岁天真活泼的渔家女儿,习惯水上生活,撑船打渔样样都能,也爱唱歌,她父亲收留三妹在家,对她来说如获珍宝,她爱三妹聪明美丽,又爱三妹唱歌扬名,她把三妹当成亲姐姐一样看待,唱歌劳动朝夕不离。因此,一旦三妹遇难,她也像父亲哥哥一样为拯救三妹奋不顾身。虽然小小年纪也敢驾舟引领高歌吸引敌人船只追赶自己,毫不畏惧。

  莫怀仁:封建地主,万贯家财,家中养有文人墨士、丫鬟使女,颇有学识,是封建制度的推行者。当第一次三妹向他提出对歌时,他确实未看得起这群山间野民的文化,因此,绝对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三妹,他又广交天下文人,在他生活中交往的朋友,无不会舞墨弄文,真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可以说他自以为掌握了这个封建社会的文化武器,要压倒三妹这样的山歌手并不难,但另一方面,他也觉得须好好准备,不能让刘三妹在他的面前得势出头。同时也可趁此机会可向乡民们显露一下自己的威风。当他在对歌时被打得落花流水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解有错,不可轻视山间民女,他平时对一切事情颇有深谋远虑的。他从对歌失败中又想出另外的善策,他认为像刘三妹这样聪明的歌手,如果留在乡民中间会成祸患,对自己不利,必须设法把三妹获为自己所有,他也看出三妹一旦被自己弄来,稍加培育她,琴棋书画样样就能学会,这样就可使三妹为他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以壮声势。所以他力争把三妹嫁于自己豢养下的秀才为妻,他自信这是高策,而且是手到事成,在他的势力范围内谁敢不从。未想到这也未能如愿。当他受到第二次奚落后,他就拿出地主阶级最后的王牌,勾结官府下毒手,要杀害三妹,以除后患,结果在民愤高涨之下,一气而死。因此,掌握这一角色,不可演得流于滑稽,像个草包,他和刘三妹性格冲突构成主要矛盾。表面上看他很知情达理,实际上是个胸有成竹的最狡猾的狐狸,是个伪君子。刘三妹和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财主打交道,深感不易,也就更可以突出三妹的坚强。

  陶秀才:四十多岁,正经古怪,谨守封建礼教,目不斜视,道貌岸然。他是封建统治阶级最忠实的奴才,目中无人,看不起劳动人民,对出自人民之口的山歌,表示极端轻视,以当今名士自居,一旦触动他们的尊严,他立刻挺身而出,和人民为敌,实际上无真本事,往往被弄得下不了台。

  李秀才:二十多年龄,年青,漂亮,风流潇洒,自作文人雅士之态,少年得志,玩世不恭,好表现,得意洋洋,不可一世,是个酒色之徒,见有美色就起怪心,好吃豆腐,是个极其奸滑的家伙。

  罗秀才:三十多岁,阔公子,矮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蠢才,胆小怕事;但是,他在大庭广众好表现自己,不露便罢,一露总是丑态百出。挨了人家骂还不知怎么回事的傻瓜。

  迟到的人:人称他“歌迷”,三十多岁,对唱歌十分爱好,哪里有歌,总少不了他的光临,对于这种事,他比谁都积极,可是,他每次都是落在别人后边。也会唱山歌,好心肠,自来熟,见谁都能说得来,自动关心别人,是个好事者,小广播,他是剧中喜剧人物,但非滑稽小丑,颇有正义。

  莫管家: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阿谀奉承,吹牛拍马,奉上欺下,仗势压人的小人。

  丫鬟:受压迫者,她深深地同情劳苦大众和三妹,在莫家受尽欺凌,当大家在对歌时压倒莫家时,她心中暗自高兴,甚至当莫家丑相百出时,她忍不住笑出声来,在三妹被囚时,她同情三妹,是个好姑娘。

  (本文整理自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艺术档案,略有校订)

附录:电影《刘三姐》演职员表

  片名:刘三姐

  种类:彩色故事片/音乐风光故事片

  完成时间:1961年

  出品方:长春电影制片厂

  导演:苏里

  副导演:姜树森

  编剧:乔羽(根据广西僮【壮】族民间传说编写)

  作曲:雷振邦

  摄影:郭镇铤、尹志

  美术:童景文、张起旺

  录音:康瑞新、韩维钧

  配唱:傅锦华、蔡秀英、李敏玲

  对白配音:张桂兰、陈汝斌

  演奏和群唱: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

  协助演出:广西僮【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文工团、阳朔县文工团,桂林市桂剧团、彩调团、歌舞团、文场剧团

  主要演员表

  刘三姐……黄婉秋

  阿   牛……刘世龙

  老渔夫……张巨光

  刘   二……梁音

  舟   妹……张文君

  歌   迷……张宁

  莫怀仁……夏宗学

  莫进财……贺汝瑜

  陶秀才……马骉

  李秀才……徐峻泰

  罗秀才……李万城

  丫   环……张丽贤、刘凤英

  歌   伴……卢丽明、阮蔚霞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