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课程为“笔” 绘娃娃成长蓝图
7 月7日,当多数同学已开启假期模式,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呈贡校区五年级学生曾碧翀仍与同伴在校园里专注于机器人编程训练。这位曾在第39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中摘得一等奖的少年,正全力备战8月的全国赛事。
曾碧翀的成长轨迹,正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赋能育人的生动写照。如今,云南师大附小以构建智能科技创新课程体系为抓手,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筑牢基石,为学子搭建起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
构建“5 1 N”课程体系
从小学一年级接触EV3机器人编程,到三年级加入校机器人编程社团,曾碧翀在系统化课程中不断突破自我。校本课程不仅锤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更让他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
在2024年机器人大赛国赛的巡线过点任务中,曾碧翀遭遇机器人重心失衡、速度不稳导致频繁离线的难题。在有限时间内,他通过细致观察,在机器人底盘加装万象轮,并在代码初始阶段增设速度调节模块,成功攻克难关,最终斩获优异成绩。此外,他先后将2023年、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收入囊中。
“越深入学习,越能体会机器人编程的深邃。”曾碧翀说,“我希望通过持续努力,用编程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更多实用机械,未来成为一名机器人编程工程师。”
以多元化课程体系唤醒学生科技创新潜能,是云南师大附小坚守的育人目标。学校的科创教育之路历经多年探索:2016年以课外兴趣班形式开设机器人课程,开启科创教育探索;2018年至2020年构建“3 1 N”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深化科创教育;2022年制定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标准,配套完善评价体系与课程发展规划;如今,迭代升级的“5 1 N”智能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已成为育人核心载体。
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学校信息中心教师黄铭卿介绍,“5 1 N”体系中,“5”代表5门核心校本课程——《机器人设计与实践》《基于Arduino的科普教学指导》《启迪智创课程》《人工智能图形化程序设计案例》《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案例集》;“1”指聚焦1项科技特长培养,学校通过创意编程、机器人、智能设计、无人机操控等多样化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创领域找到兴趣坐标;“N”则涵盖常态化开展的多项课外活动。
为保障课程落地,学校建立了系统化实施路径:每周2次智能科技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科创竞赛、每学期1次成果展示、每学年1次科技周。
丰富的课程供给与实践机会,结出了丰硕成果。2022年至2025年,该校学生在各级赛事中斩获国际一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40项、省级一等奖171项。值得一提的是,小学阶段曾参与机器人社团的王劲涵,于去年7月获第四十一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铜牌,创下云南省该赛事历史最佳成绩。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回溯5年前,学校的智能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还处于“3 1 N”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学校敏锐捕捉教育趋势,新增两门人工智能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AI基础理论,展现智能化教育的多元可能。在此基础上,课程融入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今年5月,在云南省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中,金安校区五(3)班学生朱格勋与同学共同演绎的科普剧《未来电话亭》引发关注。这部科普剧以 “情感赋能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为核心,讲述了教师运用AI技术为山区孩子点亮希望的故事。剧中巧妙融入AI文生图工具、AI对话智能体等科技元素,融合信息技术、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舞台剧形式生动勾勒出孩子们对未来的畅想。
AI不是魔法,而是科学家与工程师融合多学科知识创造的智能工具。朱格勋在演出后豁然开朗:“AI能帮我具象化理解数学书中的抽象概念,带我与语文课本里的先贤对话,还能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现在我要学会合理运用这个工具,让学习更高效、认知更深刻、实践更出彩。”
今年3月,学校发布教育AI智能体“云师小智”,以“人工智能 教育”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构建覆盖教学、学习、管理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同期,学校首次组织学生开展AI绘画创作,举办 “未来画语·AI 创想”作品展;开展“AI 赋能学科教学 探索教育新路径”专题教研培训……一系列举措推动AI教育生态圈的形成,让人工智能成为教师的教学智库、学生的成长伙伴、教育改革的数字引擎。
云南师大附小校长曾睿说,学校传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办学精神,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出发点,坚守“良习修美德,好好做个人”的教育理念。在人工智能时代,“好好做个人”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成为受人尊重、对社会有贡献、能感知幸福的人,更要成为具备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时代新人。
目前,学校正与民族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通过专家引领、实操培训、案例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向着“云南省人工智能教育标杆示范学校”的目标迈进。(记者 蔡晓磊 实习生 袁斌然)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