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招商引资筑巢引凤 创业就业双翼齐飞——会泽县“家门口”的就业“黄金岗”让幸福不再“远行”
会泽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有人口108.1万人、农村劳动力58.3万人。近年来,会泽县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聚焦就业这一核心民生问题,通过招商引资、技能培训、“归雁行动”、服务保障等多管齐下,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黄金岗”,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招商引资 凤栖良木“筑金巢”
“自我们公司入驻会泽县以礼街道以来,以礼街道不仅帮我们招工、申报扶贫工厂,还帮我们解决了员工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公司现在已经达到了500人的规模,还成立了分公司。有了这些暖心的服务,我们以后更有信心在这里长期发展下去。”盛之发机电会泽有限公司行政主任邱少林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盛之发机电会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几百名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赶制订单,有的在穿线、有的在焊线球、有的在铆轴、有的在装齿轮板……今年48岁的栾春琼正在熟练地检查着每一个产品,她是从会泽县矿山镇搬迁进城的,进厂一年多了,每天要检测16000个成品,每个月有3500多元的收入。
“我以前一直在家带孩子,前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来到我家,给我介绍了这份工作,既可以上班,又可以接送孩子,离家很近,非常适合我,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栾春琼说。
盛之发机电会泽有限公司是以礼街道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企业,企业入驻后,以礼街道的工作专班第一时间派专人跟踪,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招工、购买社会保险等问题,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社保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
近年来,会泽县通过匹配务工需求招商、盘活闲置资源招商、聚焦特色产业招商等举措,树立“招大商、重小商”的理念,建立企业用工监测机制,定期走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岗位变动情况,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针对企业用工难题,会泽县组织人力资源机构开展专项招聘活动,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稳定。
通过强有力举措,一些电子厂、干花车间、服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会泽,为会泽群众提供就近就地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入驻会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累计有110家,带动就业1.5万人,形成了以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区为重点,以交通节点乡(镇、街道)为补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格局。
技能培训 赋能铸匠“锻精兵”
“今天拿到培训证书,我非常激动,没想到养猪还能拿到证书。以前我们自己养猪就是凭经验,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方法也不对。这次培训,老师不仅在课上讲理论,还带着我们去猪圈里亲自指导,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对提高我们的养殖技术有很大帮助。”会泽县迤车镇石桥村委会江底村民小组村民付超说。
与付超一同“领证”的,还有60多名群众。他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会泽县畜牧工技能培训后,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领到了肉猪饲养证。付超告诉记者,肉猪养殖是一个不错的行业,学习了科学的养殖技术后,他打算在村里办个小型的养殖场,自己创业增收。
来自会泽县火红乡的刘贵芬在易地搬迁会泽县城集中安置点的电子厂上班一个多月了,通过会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定向定岗培训,刘贵芬已经能熟练工作了。
“参加培训后,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我来这里上班,把吃住都安排好了,让我既有了工作又能照顾家里。”刘贵芬高兴地说。
近年来,会泽县结合县内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和用工需求,大力推进“技能会泽”行动,组织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帮助返乡劳动力由“靠体力打工”转变为“凭技能吃饭”。在培训中,精确摸底培训需求、精心规划培训项目、精准引进培训机构、精选岗位促进就业,结合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群众培训意愿、市场用工需求、劳务品牌打造等,科学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元件生产加工、电焊、缝纫等技能培训。自2025年1月以来,全县共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3期2467人次。
“我们采取‘一县一业’项目式培训,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提升群众致富能力,把传统的‘体力型劳动力’变为‘技术型劳动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会泽县人社局副局长高顺文说。
返乡创业 归雁筑巢“启新篇”
“我是会泽本地人,因为会泽营商环境比较好,对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很大,我就想回来自己创业致富,也带动周边的人就业。”周强说。
周强是火红乡人,也是脱贫攻坚期间搬到以礼街道的搬迁群众。看准了家乡的劳动力资源、营商环境等优势,周强把在昆明的公司搬到以礼街道,建设了800多平方米的干花加工车间,在“家门口”干起了自己的事业。
周强的干花加工车间长期有30人到40人务工,都是附近年龄偏大的群众,车间采用计件的付费模式,工人日工资在20元到100元不等,制作的干花主要销售到欧美市场,年销售额有200多万元。
“这个活计要轻松些,工作时间也比较自由,从我家到这里大概要两三分钟,从老板建厂开始我们就来到这里做工了。”干花加工车间务工人员孙老珍说。
孙老珍家住以礼街道,平时身体不大好、做不了重活,刚好遇到周强在以礼街道建设干花加工车间,就来这里干活了。
会泽县娜姑镇的杨书、杨勇、杨聪三兄弟返乡创业种植石榴,带动120余名群众常年在石榴种植基地就近就业。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会泽县石榴种植面积达5.5万亩,2024年实现产量7.5万吨、产值9亿元。盐水石榴产业的直接从业人数达2600人,带动就业1.6万人,劳务经济收入达3.6亿元,“盐水石榴果农”成功申报为省级劳务品牌。
会泽县乐业镇鲁珠村的黄天波返乡创业建设辣椒加工厂,让当地1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业;会泽县驾车乡的顾双林返乡创业种植当归,带领70余户种植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会泽县通过实施“归雁行动”,招引“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工厂回迁”,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创业致富、就业增收的康庄大道。“我在石榴基地打工三年多了,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还供两顿饭,我家就在基地旁边,走几分钟就到了,照管家里也方便,我们这里石榴基地多,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都有工资拿。”娜姑镇务工群众刘德军说。
“我是昆明东川区阿旺镇的,距离基地坐车要一个多小时,但是老板安排车子包接包送还供吃,工资待遇也还可以,我们一起来了6个人,这里的工作不怎么苦,还是能接受。”在会泽县驾车乡当归基地务工的赵凤说。
“这几年村里的各种基地多了,经常出现‘用工荒’,特别是石榴套袋和成熟采摘时,附近的工人根本不够用,我们就从会泽县城、甚至外地请工人来干活。”杨书说。
截至目前,会泽县共招引900余名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促进就业2万余人。
会泽县通过各种有力举措,逐步实现转移就业“送出去”、返乡创业“引回来”、务工车间“留得住”的目标,让群众最大限度实现就业,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就业人数达45.1万人,全县劳务经济收入突破150亿元,走出了一条具有会泽特色的就业致富路。(记者 代玉春 秦本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