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非遗“守艺人”邓科满:泥土里开出的匠心之花

发布时间:2025-07-09 12:07:41

  原标题:非遗“守艺人”邓科满:泥土里开出的匠心之花

  在彩云之南的会泽,华泥村(挖泥寨)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百年制陶技艺的光芒。35岁的邓科满,作为会泽土陶第九代传人与会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赤诚热爱与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在泥土中深耕细作,为百年会泽土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陶韵悠悠的童年记忆

  华泥村的每一座作坊都像是一部活的历史书,诉说着制陶技艺的源远流长。邓科满的童年,就在这泥土的芬芳与制陶的韵律中悄然展开。

  儿时的他,最喜欢看爷爷那双粗糙却充满魔力的双手,将一块块泥土变成精美的陶器。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除了制陶,书法、篆刻、绘画也是邓科满童年的重要伙伴。村里的破旧石板、树枝,都可以成为他挥洒创意的小天地。为他未来的陶艺创作铺就了一条充满灵感的道路。

  苏城艺海,觉醒传承使命

  2010年,20岁的邓科满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告别了家乡,来到了繁华如梦的苏州。在8年的时间里,他沉浸在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与碑刻文化的古朴厚重之中,不断地汲取着养分,同时,江苏宜兴的紫砂制陶工艺让他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看到了陶艺的无限可能,也意识到我们家乡的土陶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只是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邓科满眼中闪烁着坚定且激动的光芒。从那以后,一个大胆而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回家乡,继承和发展我们自己的陶艺!

  归乡突围,坚守传承初心

  2018年,邓科满辞去了苏州稳定的工作,回乡创业。这个决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家人和朋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家人一开始都不理解我,觉得我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却放弃大城市的好机会,回来做这个又苦又累的制陶工作。”邓科满无奈但又无比坚定,“我是邓伯生第九代传人,传承家乡土陶技艺,是我无法推卸的责任。”

  回到家乡后,邓科满立即着手创立了挖泥寨砂锅鄧陶艺柴烧工作室。然而他很快发现,现实比他想象的要残酷得多:当时的村里仅剩下六七家制陶作坊,而且从业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工艺和设备都十分落后。愿意从事这行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困境,邓科满没有退缩,坚定地迎难而上。

  为了恢复和传承古老的制陶技艺,他一头扎进泥堆,四处拜访老匠人,反复进行试验,不断学习和探索。

  融合创新,绽放土陶魅力

  为了让古老的土陶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他还将书法、雕刻、镂空及彩绘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陶艺创作,每一件作品从设计构思到成品出炉,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烧窑时,更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蓝色是窑变中的极品,想要达到柴烧极品,1300度以上的高温是基础条件,它和温度、泥料,空气氧气、装窑位置等都有关系,可遇不可求。

  从0度到1300度,需要5天5夜不间断的加柴,最关键的时刻是窑炉内达到1200度以上,需要一直守着,邓科满的最高纪录是3天3没合眼。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技艺的不断探索,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用自己的双手,赋予了每一件陶艺品灵魂和生命。

  为了让会泽土陶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要有现代感。经过反复琢磨、试验,他成功将土陶从生活实用性带向现代审美性,更将其巧妙融合。其中,手抓壶“宝瓶”的设计更是融入云南的特有元素和现代人的使用小习惯,让会泽土陶集实用、美观、艺术为一体。

  年轻力量汇聚的“土陶复兴”

  仅凭邓科满一人的努力,难以改变村里制陶行业的颓势。就在他感到迷茫时,相关部门伸出了援手,通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引领,为这个古老行业带来了转机。邓科满抓住机会,组织培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加入到土陶制作的队伍中来,为会泽土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今,华泥村的土陶作坊已经增加到60多户,曾经静默的村庄再次热闹起来,窑火熊熊,生机勃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会泽土陶,让孩子们也能感受这份传承了三百多年的传统技艺。邓科满将会泽土陶带进了校园。他走进教室,开设土陶制作课程。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土陶的历史和文化,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揉泥、拉坯、塑形。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土陶制作的基本技能,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供不应求,土陶成为会泽“文化名片”

  如今,邓科满的土陶作品凭借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供不应求。“我希望‘挖泥寨’土陶能够成为会泽的一张文化名片,让世界都知道我们这里有这么一门独特的技艺。”邓科满满怀憧憬地说。

  邓科满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非遗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用热爱和执着,为非遗传承事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邓科满将继续坚守在陶艺创作的道路上,用手中的泥土和心中的热爱,让会泽土陶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会泽的闪亮“文化名片”。(记者 尧婷 陈耀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