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之滨,绿茵场上,2025赛季中国足球协会女子甲级联赛激战正酣。7月3日起,赛事进入第二阶段较量,共有14支来自全国的参赛队伍齐聚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开启为期16天的6轮共42场赛事角逐。
女甲联赛走进高原球场,带来数十场精彩对决
据介绍,本赛季女甲联赛分别由四川女足、广西平果呗侬女足、河北雪如意女足、青岛西海岸女足、大连足校女足、申花上体女足、佛山女足、武汉武体女足、山西喜华女足、广东体彩女足、天津圣德女足、福建南安女足、山东精花女足、同济海港女足共14支参赛队伍,将在长达6个月的赛程中,历经26轮比赛,展开182场的激烈角逐。
随着女甲联赛第二阶段赛事的火热进行,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的高原球场再度迎来盛况,梦想与热爱在赛场上碰撞,拼搏与勇气彰显出青春风采绿茵场上。赛场上,各支参赛队伍之间默契配合,队员们拼尽全力为荣誉而战;看台之上,热爱足球的观众前来为球队加油鼓劲;基地里,为确保赛事安全圆满,树立云南体育良好形象,海埂基地全方位保障赛事顺利。
本赛季赛事按阶段在漳州、昆明、大连、青岛和玉溪等地举行,引入主客场制度,进一步扩大联赛覆盖面、提升观赛体验。同时,联赛实行“升二降二”的升降级机制,增强比赛的竞技性与悬念感。在球员政策方面,针对年龄限制和外援注册规则进行了调整与优化,为更多年轻球员提供高水平的锻炼平台,助力女子足球可持续发展。
目前,赛事第二阶段已在昆明海埂基地以“三天一赛”的节奏完成2轮较量,广西平果呗侬、四川女足、广东体彩女足暂列积分榜前三名。第二阶段赛事将持续进行至7月18日。
海埂基地开放15块绿茵赛场,全方位提供赛事保障
“刚到昆明就被这里舒适凉爽的气候吸引住,完全符合‘四季如春’的云南印象,我们队员也在赛前训练中快速适应了春城的气候。”广西平果呗侬女足教练赵岩在谈到初到海埂基地的感受时说道,为了更好地做好赛事准备,球队针对高原球场特点全面开展体能训练和模拟训练。
头顶是晴朗的蓝天白云,脚下是绿意盎然的高原球场,随着女甲联赛的热烈进行,越来越多的参赛球员表达了对云南得天独厚气候条件的喜欢。广西平果呗侬女足队员刘雯丽表示,以前到云南曾以游客的身份游览过昆明老街,在海埂大坝喂过红嘴鸥,感受过昆明的城市魅力。“这次体验到了云南高原体育训练场的竞技魅力。”而队友梅雪则表示,2008年起她几乎每年都会来昆明开展春训,“云南可能是我训练过最舒适凉爽的地方了,我非常喜欢这里的气候和这里的美食。”
为保障好本次赛事安全圆满进行,树立好云南体育良好形象,海埂基地全力配合赛事组委会,做好场地、体能设备、食宿、后勤、安保等工作的同时,还组织了60多名基地干部职工担任赛事志愿者,承担担架、旗手、球童、计分、播音、竞赛组织、场地管理任务等工作,全方位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
“我们启用了基地的15块训赛足球场地,按要求对场地进行养护和修复,同时结合昆明正处雨季的实际,设置了恶劣天气应急预案,想方设法推进球场排涝问题解决,保证球场的良好性能和训赛的专业化品质。”昆明海埂基地办公室主任李宏伟表示,针对参赛人员的食宿安排,海埂基地实行精细化管理。在住宿方面,注重环境的舒适与安静,合理安排入住区域,为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休息条件。在餐饮保障方面,基地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营养需求与南北方口味差异,科学搭配每日菜单,提供健康、均衡的膳食。同时,特别准备了解暑解渴的本地特色饮品,全方位保障运动员的饮食健康。
深耕资源优势,打响云南省“高原训练胜地”品牌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昆明海埂基地初建时就被称为“国家体委昆明足球冬训基地”,是中国各专业足球队伍冬训及转训的“大本营”和“后花园”。基地位于滇池湖畔,四季适训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高原训练海拔条件吸引不少重要赛事和训练队伍的到来。海埂基地足球场也被称为“高原最美足球场”,今年以来,海埂基地已连续承接多项国内高级别女子足球赛事,包括2月举行的中国足协女子足协杯和3月举办的全运会女子16岁以下组资格赛。
除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足球赛事落地海埂基地之外,近年来,“国字号”队伍纷至沓来开展高原冬训和备战等工作为云南省“高原训练胜地”品牌的打造聚集了人气、汇聚了智慧、凝聚了力量,让云南成为高原训练的热土。海埂基地围绕云南竞技体育争光计划和“三大球”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医、科、训”一体化建设,以全面保障服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组建“医科训运动健康中心”,科学规划工作区域,完成人员与设备资源整合。未来,海埂基地(中心)将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目标,力求将高原训练资源最有效利用和最合理开发,进一步增强海埂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海埂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女甲联赛第二阶段比赛结束后,基地将承接起2025赛季中国足球协会女子乙级联赛等多项全国性体育赛事活动,基地将主动服务中心、融入大局,发挥综合保障优势,优化赛事服务,为云南省“高原训练胜地”品牌打造添彩增色,为体育强省建设、全民健身健康事业贡献高原力量。
云南网记者 龙彦 实习生 董宝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