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孟加拉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Bangladesh (Marxist–Leninist)),简称孟共(马列),在2024年8月5日的大规模动荡之后重新崛起。[1]孟共(马列)植根于达卡,具有深厚的左翼战斗和农民斗争传统,在这一关键时刻孟共(马列)发挥的作用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用列夫·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理论和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和阵地战概念进行分析时更是如此。本文探讨一个曾经四分五裂的党是如何成为塑造当代孟加拉国革命态势的关键力量的。
孟加拉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达卡的历史背景
孟共(马列)的出现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意识形态上对修正主义的孟加拉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Bangladesh)的不满。受毛主义、反修正主义和第三世界论的影响,以达卡为基础的领导层建立了地下网络,尤其是在贫民窟、学生圈和首都周边的农村地区。[2]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该党一直在城市鼓动和农民动员之间摇摆。然而,派系分裂、国家镇压和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将孟共(马列)推向边缘。不过在2024年之前,该党已悄然开始重建,重点是在大学生、非正式工人和农村无地农民中培养干部,尤其是通过与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Bangladesh Krishok Federation (BKF))的合作。
2024年8月5日:突破点
2024年8月5日的大罢工和自发起义是对燃料价格上涨、大规模驱逐、生态灾难和系统性失业等一系列危机的回应。随着数百万人涌入达卡及其他地区的街头,这场起初只是被动反应的起义迅速演变成一场革命性的开端。
尽管孟共(马列)规模不大,但它在意识形态和战术方面发挥了与其规模不成比例的作用。党的组织者提出了纪律严明的口号,协调了贾特拉巴里(Jatrabari)、米尔布尔(Mirpur)和穆罕默德布尔(Mohammadpur)等关键地区的街垒,并建立了关键的城乡联系。多年的秘密干部建设取得了成果,孟共(马列)将民众的愤怒导向建立双重政权结构:人民保卫委员会(people‘s defense committees)、被农民夺取的土地办事处(occupied land offices)和基层食物分配中心(grassroots food distribution centers)。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理论与孟加拉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理论认为,在半殖民地和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只会妥协退让,无法领导民主革命。相反,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阶级结盟,同时承担起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任务,在不延长“资产阶级阶段”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过渡。
孟共(马列)在8月5日期间和之后的方针反映了这一框架:
拒绝阶段主义:与呼吁建立过渡性“民族团结政府”的自由派和非政府组织(NGO)联盟不同,孟共(马列)坚持工人阶级的直接领导权以及农民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的掌控权。
综合要求:农民夺取土地占领与建立公有制、气候正义和解散国家支持的精英机构等更广泛的要求联系起来。
国际主义:孟共(马列)将其斗争置于全球反帝视角下,与印度、巴勒斯坦、菲律宾和全球南部的运动保持一致,强调托洛茨基的国际革命愿景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
葛兰西与阵地战
葛兰西的阵地战概念——在直接政治对抗之前建立反霸权机构、挑战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长期战略——对于理解起义后孟共(马列)的战略同样至关重要。
2024年8月后,在国家的残酷镇压下,孟共(马列)从公开对抗过渡到在嵌入市民社会空间的斗争:
文化抵抗:通过激进的街头戏剧、流行歌曲和当地印刷的小册子,孟共(马列)青年组织开始在贫民窟和工厂区塑造政治意识。
构建替代机构:党发起了粮食合作社、非正式土地纠纷委员会(informal land dispute committees)和互助网络——以人民主导的机构取代国家服务。
有机知识分子:根据葛兰西的概念,孟共(马列)培养了来自工人阶级和农民社区的知识分子骨干——这些活动者能够用本地的习惯用语诠释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重塑政治常识。
当前的任务和战略困境(2024—2025年)
自2024年8月以来,孟共(马列)已成为革命左翼的核心节点,但这一发展并非没有矛盾和困境:
镇压:国家使用了情报渗透、逮捕和有针对性地让地区一级的组织者失踪等手段,尤其是在服装制造业和各农民阵线中。
派别纷争:在关键的战略问题上出现了内部分歧:党是否应参加全国大选?是否应与亲中国的党派结盟?[3]怎样将女性主义和酷儿观点纳入列宁主义框架?
群众路线与先锋队主义:随着群众基础的不断扩大,孟共(马列)努力维持列宁主义的组织纪律,同时促进基层的参与。尽管党倡导去中心化,但官僚主义漂移的风险依然存在。
结论:走向辩证的实践
孟加拉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自2024年8月5日以来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一种动态的辩证过程。党植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但对孟加拉国特定的阶级形态和地缘政治地位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已开始制定既有原则性又有适应性的革命战略。
通过将托洛茨基的紧迫性与葛兰西的耐心相结合,孟共(马列)阐明了一种激进的、大众化的、植根于孟加拉国被压迫阶级的斗争生活的社会主义愿景。
党能否在国家的反击、内部分歧和意识形态的紧张局势中生存下来,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自2024年8月以来,孟共(马列)已决定性地改变了孟加拉国革命左翼的轮廓。
“旧世界正在消亡,新世界尚未诞生:如今是一个怪物的时代”。——安东尼奥·葛兰西
孟加拉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书记巴德鲁勒·阿拉姆(Badrul Alam)
2025年7月
附: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
农民斗争和粮食主权的鲜活历史
[孟]巴德鲁勒·阿拉姆(Badrul Alam)著 宋自振译
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BKF)诞生于新独立国家的反抗土壤之中。1971年孟加拉国解放后的几年里,自由的承诺很快与贫困、农民无地和农村精英操控一切的现实发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孟加拉农民联合会(BKF)诞生了——它不是政党,而是一个由农民、工人和无土地农民组成的群众组织,致力于一个简单而革命性的理念:耕者有其田。
在整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从一个村庄发展到另一个村庄,在巴里沙勒(Barishal)、博拉(Bhola)、帕图阿卡利(Patuakhali)等南部地区组织了数千个贫困和无地家庭。联合会从马克思主义和农民革命传统中汲取养分,对抗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呼吁结束精英对卡斯(Khas,政府)未使用土地的控制。这并非空谈。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组织了夺地活动,并帮助家庭定居、耕种和保卫长期以来被撂荒或被权贵侵占的土地。其中许多占领行动遭到了警察、地主甚至政党的暴力镇压。但联合会坚持了下来。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外国资金或机构,而是来自无地农民自身的集体精神。
到20世纪90年代,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已成为孟加拉国农村争取土地改革的主要力量。成千上万的家庭生活在开垦的土地上,形成了自我组织的村庄,拥有自己的学校、诊所、种子银行和合作社。与此同时,联合会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世界银行农业政策的到来,出现了一条新的斗争战线:企业接管粮食和农业。为此,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通过“农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与世界各地的其他运动携手合作,成为全球食物主权呼声的一部分。
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是南亚最早反对所谓“绿色革命”模式,支持生态农业、种子主权和地方控制的组织之一。其成员反对转基因生物、企业种子和订单农业的进入。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恢复了传统知识、农民之间的学习以及适合孟加拉国河流、三角洲和气候的生态种植。
21世纪初,争取土地的斗争已经与争取气候正义的斗争密不可分。孟加拉国的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盐分入侵、致命的热带气旋和洪水。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再一次没有等待外部解决方案。它组织了气候适应性耕作培训,领导植树运动,进行灾后重建,并反对以“绿色增长”为名剥夺社区利益的虚假气候解决方案,如对虾单一养殖和碳交易。
在国际论坛上,从世界社会论坛到联合国气候峰会,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的声音始终如一:没有土地正义,就没有气候正义。他们的口号——“农民为地球降温”——不是一个比喻,而是植根于实践的物质真理。
联合会内部的领导是集体的、不断发展的。现任主席巴德鲁勒·阿拉姆(Badrul Alam)等人帮助联合会在全球舞台上阐明了其愿景。但同样重要的是,数以千计的妇女、青年和年长农民每天在当地坚持抵抗。尤其是妇女,她们在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土地权,还在父权制农村结构中维护了女性的权力、尊严和安全。
今天,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仍致力于建设一个基于平等、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掌控自然资源的社会。它在数百个村庄组织起来,培训新一代生态农民,并与渔民、原住民和城市贫民运动建立联盟。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气候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提供的不仅仅是抵抗,而且是一种鲜活的选择:一种基于关爱、合作和地球的经济。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全球未来时,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的历史提醒我们,最有力的变革不是来自上层,而是来自底层——来自种植、耕作、分享和梦想的人们的双手。
孟加拉国农民联合会主席巴德鲁勒·阿拉姆
[1]译按:2024年,为反对政府提高在独立斗争中作出贡献的人的后代在就业、考取公共部门员工等方面享有优先地位的配额制度,孟加拉国学生奋起反抗哈西娜政权,随后发展为一场全国性不同阶级都积极参与的反抗运动,而政府和执政党人民联盟的机构则极力镇压群众运动。8月5日,哈西娜在无力挽回局势的情况下只身逃亡印度。
[2]孟共(马列)最初是一个毛主义政党,70年代后逐步放弃毛主义,90年代宣布要清算斯大林主义遗产,21世纪初接受托洛茨基主义,后成为第四国际孟加拉国支部。
[3]孟加拉国有很多亲中党派,如孟加拉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巴鲁阿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