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因为爱 延迟退休!农技“110”唐秀华的“丰收人生”

发布时间:2025-07-05 14:07:34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六库街道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位戴着草帽、挽着裤脚的忙碌身影。她是农民口中的“唐老师”“唐先生”,是同事眼里的“领路人”,更是用科技为农业“把脉”的基层农技“女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高级农艺师唐秀华的“丰收人生”。

  “父亲的农业情怀,种在了我心里”

  1970年出生的唐秀华,从小就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她的父亲在怒江工作四十多年,其中有二十年是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研工作。他主持的“玉米群改种利用研究”课题取得重要成果,为当地玉米增产作出了很大贡献。

  1991年7月,21岁的唐秀华从怒江农业学校毕业,带着父亲的“农业基因”和对土地的热爱,被分配到六库镇农技站,正式成为一名基层农技员。那时的六库,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下乡全靠步行,一顶草帽、一双胶鞋便是农技人员的“标配”。

  参加工作不久,唐秀华便第一次参与水稻测产,亩产1100多斤。当时的站长告诉她,这已是“大丰收”。农户们围着田埂鼓掌的场景,她至今记忆犹新。唐秀华说:“当时所有的农户都是满脸笑容,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做好农技工作的决心。”她回忆,尽管条件艰苦,走山路几小时磨出水泡是常事,但每次测产看到农户笑,就觉得值了。

  “农技110”:24小时在线的“庄稼守护神”

  唐秀华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戏称为“农技110”,要求自己接到农情后必须像警察一样迅速出动,帮助群众处理问题,降低损失。唐秀华说:“不管刮风下雨,风吹日晒,只要农户有需求,我们就奔赴各个村寨的田间地头去处理问题。”

  2018年的一个雨天,瓦姑村一位农户焦急来电称,自家的玉米叶子枯了,还在蔓延。灾情不等人,早到一分钟,就能少损失一片田。唐秀华一听,抓起雨伞和药剂,拉上同事就往10公里外的村子赶。山路泥泞、滚石不断,两人深一脚浅一脚走了3个多小时,赶到时浑身湿透,鞋里全是泥。

  来不及喝口农户递过来的热水,坐下来稍微休息,唐秀华就拉着他到地里查看,及时把药交到他手里,并认真讲解使用方法。

  一个星期后,这位农户再次打来电话,说病情控制住了。唐秀华说,听到这个好消息,比自己丰收还高兴。

  这样的故事在过去34年中屡见不鲜。六库村村民杨灿明家的9亩玉米地是“命根子”。每年光靠卖鲜食玉米就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但因出售鲜食玉米是村里的主要产业,为追求最佳经济效益,各家错峰种植,病虫害防治成了难题,农技员因此成了保障他们收入的关键力量。

  2024年在推广旱地优质稻工作中,由于部分群众施药不当,造成了药害,如果不及时处置,就会对产量造成影响。接到报告后唐秀华带队实地查看。由于上级部门和街道没有相关经费,为了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唐秀华带头自掏腰包买了农药进行补救,帮助群众降低了损失。

  “把技术‘翻译’成方言,让农民‘一看就会’”

  除了“救火”,唐秀华更看重“授人以渔”。34年来,她不仅深入生产第一线,下到田间地头,送技术上门,还主持、参与了1000多场次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受益农民5万多人次。农民学技术,最怕“听不懂、记不住”,培训中她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特别注意技巧和方法。

  提起唐秀华,小沙坝村丽昌组组长李玉清总是满怀敬意地尊称她为“先生”。他回忆道,过去沿用传统方法种植玉米,土地的产出十分有限。一家人一年到头在田里忙碌,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然而,唐秀华和团队带来了“宽窄行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新技术,让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贪功的‘传帮带’:让农业科技接力下去”

  在同事眼里,唐秀华不仅是“技术大拿”,更是“不贪功的领路人”。2011年,她牵头申报“杂交水稻多样性混栽示范”课题,却主动把站里的年轻人拉进课题组:“课题是大家的,成果也该大家共享。”最终,课题获州级奖励,年轻同事们借此积累了经验和业绩。

  多年的同事杨东文对唐秀华的宽广胸襟佩服不已。2019年,六库街道成立产业办,负责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年近50岁的唐秀华临危受命,从“农技专家”变身“项目管家”。面对陌生的项目申报、合同审核、资金管理,她白天跑土地流转和村民谈产业,晚上查资料、改方案,常常加班到深夜。两年时间,唐秀华带领团队啃下“草果提质增效”“饲草饲料种植”“水果种植”三个硬骨头。

  “退休?我申请延迟!因为热爱”

  2025年8月,唐秀华将迎来55岁法定退休年龄。然而今年6月,她却把一份延迟退休的申请交到了街道领导的手里。唐秀华说:“我觉得就两个字热爱,我热爱我的本职工作,我想继续实现自我价值。我觉得我还能为农业尽份心、出份力,还能发自己的光。”

  六库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镇亦评价说,唐秀华同志扎根基层大半生,用知识和汗水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到了退休年龄还申请延迟,这是对农业农村最深厚的情怀,也为她的精神深深感动。

  深耕农业技术推广战线34年,唐秀华先后获得各种表彰奖励数十次。其中其申报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研究”于2023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现代化技术农业课题管理委员会列为“十四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并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由于业绩突出,唐秀华于2023年11月被中共怒江州委、怒江州政府授予“2023年怒江州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农技新兵”到“农民贴心人”,从“技术推广员”到“产业领路人”,34年风雨兼程,唐秀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点亮希望,用坚守诠释初心。她说,延迟退休的日子里,她要做两件事:一是继续把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二是把“传帮带”做好,让农业科技的接力棒稳稳传下去。

  这,就是一位基层农技员的“丰收人生”——不是为了自己的“丰收”,而是为了千万农民的“丰收”。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通讯员 段国春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