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谁是“人民”?谁是“敌人”?——从马列毛主义视角解剖“人民”的阶级本质

发布时间:2025-07-05 08:16:23

  在人类的政治词汇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比“人民”更频繁地被使用,也更深刻地被误解和滥用。“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府”、“人民的意志”、“人民的选择”……这个词,似乎天然地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崇高的道德正当性。古今中外的统治者、政客、思想家,都热衷于将自己装扮成“人民”的代言人,仿佛只要将“人民”二字挂在嘴边,其一切行为,便获得了神圣的合法性。

  然而,也正因为它的无所不在,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在很多时候,反而被抽空、被稀释、被变成了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含糊不清的“政治花瓶”。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政客们,他们最乐于将“人民”,解释为生活在一国之内、拥有共同国籍的“全体公民”或“整个民族”。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巧妙地、别有用心地,掩盖了社会内部最深刻、最真实的阶级划分与阶级对立,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都打包进一个虚伪的、温情脉脉的“共同体”之中。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的诞生,从根本上,终结了这种思想上的混乱。它以其科学的、革命的、战斗的理论,第一次为我们揭示了“人民”这一概念的真实面目。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在马列毛主义的理论视域中,“人民”,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口学意义上的、包罗万象的、静态的范畴。它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有着特定内涵和外延的、动态的阶级范畴。它的内涵,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它的外延,则是在与“人民的敌人”的不断斗争中,被清晰地界定出来的。要回答“谁是人民”,就必须首先回答“谁是敌人”。

  一、“人民”概念的诞生:一个与“敌人”相伴相生的政治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民”这个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始终是模糊的、不科学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地赋予了它以科学的、阶级的内涵。

  1.1对资产阶级抽象“公民”概念的超越

  资产阶级在反抗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曾经举起过“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的旗帜,并提出了“公民”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概念。它用抽象的、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公民”,来对抗封建社会中等级森严的“臣民”。

  然而,当资产阶级一旦掌握了政权,这个“公民”概念的虚伪性,便立刻暴露无遗。它所宣扬的“自由”,主要是保障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自由;它所宣扬的“平等”,主要是保障资本与劳动力在市场上进行“平等”交换(即购买与被购买)的平等;它所宣演的“博爱”,则是在残酷的阶级压迫现实面前,显得无比苍白和可笑的自我标榜。资产阶级的“人民”或“公民”,本质上,是将“有产者”偷换为“所有人”,它通过宣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掩盖“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不平等”这一最根本的社会现实。

  1.2马克思与恩格斯:无产阶级是“人民”的核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科学地划分了阶级,并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他们虽然不常用“人民”这个词,但他们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同盟军的思想,为科学定义“人民”奠定了基础。

  他们指出,无产阶级,由于其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由于其“除了锁链,再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的处境,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必然是未来新社会中“人民”的领导核心。同时,他们也强调,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被压迫者,特别是广大的农民阶级,结成最巩固的同盟。于是,“人民”的科学概念,开始以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阶级联盟”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1.3列宁的发展:在“专政”与“民主”的对立中界定“人民”

  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的实践中,将这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通过对“国家”这一核心问题的分析,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的政治内涵。

  列宁指出,所谓的“国家”,从来就不是什么“全民的”、“中立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所要建立的新国家,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恰恰最完美地、最辩证地,体现了“人民”的内涵。那就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俄国,主要是工人和贫苦农民),实行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同时,对占人口极少数的、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和一切反革命分子,实行最无情、最坚决的专政。

  在这里,“人民”与“敌人”的界限,被划分得一清二楚。“人民”的内部,实行民主;“人民”的外部,则是专政的对象。谁是人民,谁是敌人,这是由你在阶级斗争中的实际立场,而不是由你的出身或财富所决定的。

  二、毛泽东的伟大发展:作为“统一战线”的“人民”

 

  如果说马列将在理论上奠定了“人民”的阶级基础,那么,毛泽东同志,则是在领导中国革命这一世界上最复杂、最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将“人民”这一范畴的内涵与外延,运用和发展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其核心,就是将“人民”的概念,与“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2.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毛主席在其光辉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开篇,就提出了那个被他称之为“革命的首要问题”的著名论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的全部精髓。它深刻地指出,要进行革命,就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而上学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上的所有非无产阶级。我们必须首先分清,在当前的历史阶段,谁是革命的主要敌人,然后,才能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去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去孤立和打击这个主要敌人。而这个由所有“朋友”所构成的、反对主要敌人的“统一战线”,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人民”这个政治范畴的全部内涵。

  2.2“人民”范畴的动态演变: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毛主席对“人民”概念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活的灵魂。他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当时“人民”的范畴,是极其广泛的。它不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甚至还包括了一切愿意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乃至一部分开明地主。而当时的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汪精卫集团。

  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则转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个时候,“人民”的范畴,就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摇摆性和对美蒋集团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被算作“人民”的一部分,或至少是同盟者。而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则彻底地,成为了“人民的敌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矛盾,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个时候,“人民”的主体,就是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民族资产阶级,则从过去的“朋友”,变成了需要被团结、利用、限制和改造的、具有两面性的对象,逐步地退出了“人民”的核心范畴。

  这种根据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地、动态地、科学地去界定“人民”的内涵与外延,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

  2.3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毛主席更是将这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他明确地、创造性地,将社会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矛盾。

  对于敌我矛盾,必须采取专政的、强制的方法去解决。而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例如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工农之间的矛盾、国家与群众的矛盾等),则只能采取民主的、团结-批评-团结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这一伟大的理论,不仅为我们科学地界定“人民”与“敌人”的边界,提供了最清晰的指南,更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民”这个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非对抗性矛盾,指明了根本的道路。

  三、“人民”与“群众”的辨析:是“政治同盟”还是“统计学人口”?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常常将“人民”与“群众”这两个词混用。但在马列毛主义的科学话语体系中,这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重要区别。辨析这种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民”的政治属性。

  3.1“群众”:一个更偏向社会学和数量的范畴

  “群众”,这个词,更多地,是一个社会学的、或带有统计学意味的范畴。它通常指的是与“少数精英”或“统治者”相对立的、广大的、普通的社会成员。它强调的是“多数”,是“芸芸众生”。当我们说“群众的汪洋大海”时,我们强调的是其数量上的庞大。

  3.2“人民”:一个更偏向政治学和立场的范畴

  而“人民”,如前所述,则是一个政治学的、带有鲜明立场和边界的范畴。它强调的,不是数量,而是“资格”和“身份”。这个“资格”,就是你在当前的主要矛盾中,是否站在了革命的一边,是否是反对主要敌人的统一战线的一员。

  因此,一个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人民”这个概念,内在地、必然地,包含着“敌人”这个对立面。一个人,他可以属于“群众”,但如果他背叛了革命,投靠了敌人,成为了一个汉奸、叛徒、工贼,那么,他就自动地,将自己开除出了“人民”的行列,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例如,一个罢工的工人,是“人民”;而另一个破坏罢工的工贼,虽然从社会构成上,他也属于“群众”的一员,但在这次具体的阶级斗争中,他却成了“人民”的叛徒和敌人。所以,“人民”这个词,天然地,就带有一种政治上的要求,一种对阶级觉悟和斗争立场的呼唤。

  四、“人民”的主体: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领导权问题

 

  既然“人民”是一个由不同阶级、阶层所组成的统一战线,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在这个统一战线中,谁是领导者?谁是核心力量?在这个问题上,含糊不得。

  4.1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与领导权

  一个统一战线,绝不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杂烩”。其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同阶级的思想和利益的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或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之所以暂时地加入到“人民”的行列,是为了实现其自身的阶级利益(例如在反帝斗争中获得民族独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他们会无时无刻地,不企图将这个统一战线,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

  因此,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就成为了决定革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焦点问题。

  4.2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根本保证

  马列毛主义坚定地认为,在“人民”这个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必须也只能是无产阶级。

  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它是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是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最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只有它,才希望将革命进行到底,最终消灭一切剥削和阶级,解放全人类。而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则带有私有者的动摇性和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则更是具有软弱性和随时可能叛变革命的妥协性。

  因此,如果“人民”的统一战线,不由无产阶级来领导,那么,它要么会在关键时刻,因为领导者的动摇而分崩离析,要么,其革命的果实,最终必然会被资产阶级所篡取。

  4.3共产党:实现领导权的先锋队

  无产阶级,又是如何实现其领导权的呢?正是通过自己的、唯一的、有铁的纪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锋队——共产党。

  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准确地找到每个时期的主要敌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团结和带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人民”大军,向着敌人,发起坚决的斗争。因此,“人民”这个概念,与“党的领导”这个原则,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党的领导,所谓的“人民”,就只能是一盘散沙,甚至会沦为被资产阶级政客所操纵的、盲目的“民粹”。

  

 

 

  

五、历史的结论:谁背叛了“人民”,谁就是人民的敌人

 

  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一个政党,在革命时期,可以代表“人民”,但在掌握政权之后,如果它背叛了自己原来的阶级立场,那么,它自己,就会从“人民”的代表,蜕变为“人民”的对立面。

  5.1修正主义对“人民”概念的阉割

  修正主义上台的标志,就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背叛。在理论上,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用资产阶级的、超阶级的“人民”概念,来偷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的“人民”概念。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所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就是这一背叛的典型。他们宣称,苏联社会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了,因此,苏联国家和苏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工具和先锋队,而是代表“全体人民”的了。

  5.2“全民国家”的骗局

  这个“全民国家”的口号,看似比“无产阶级专政”更“人道”、更“民主”,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因为它通过在理论上取消阶级,来掩盖在现实中一个新兴的、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官僚特权阶级的存在。当一个国家,宣称它代表“全体人民”时,它实际上,恰恰是谁也不代表,或者说,是代表着那个在幕后真正掌握了权力的、新的统治阶级。它用一个虚伪的“全民”概念,解除了无产阶级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武装,为资本主义的最终复辟,铺平了道路。

  结论

  综上所述,在马列毛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人民”二字,重于千钧。它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使用的、廉价的政治口号,而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界限极其分明、随着革命进程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概念。

  它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血缘或地域概念。它是在与“敌人”的对立和斗争中,才得以被定义的。 它是一个阶级概念,而不是一个超阶级的“全民”概念。它是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阶级联盟。 它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的具体构成,取决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要用“民族”、“国家”、“公民”等概念,来偷换和模糊“人民”的阶级内涵,其目的,就是要掩盖他们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剥削与压迫。而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则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任何时候,都坚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擦亮“人民”这面革命的旗帜,去分清敌我友,去团结真正的朋友,去攻击真正的敌人。

  因为,要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其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必须首先用革命的、科学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搞清楚——谁,才是我们真正的“人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