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守护湿地生态密码 织就和谐共生画卷
夏日的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水波荡漾,绿意葱茏。湿地浅滩上,几只白琵鹭正低头觅食,鸳鸯在水面自由游弋。近年来,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在河流中下游建成15公里的生态缓冲带,恢复800多亩湿地植被,科学配置沉水、浮水、挺水植物,营造深浅不一的水域和浅滩,为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公园还划定了湿地生态保育区,严格限流,并通过智能监测设备和人工巡护,确保鸟类不受惊扰。
湿地公园作为陆地与水域间的生态过渡带,是鸟类栖息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场所。对于鸟类而言,湿地公园凭借丰富的水生植物、浅滩湿地,成为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能量补给站”,支撑着众多珍稀鸟类种群的存续。同时,湿地公园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从微生物、水生植物到哺乳动物的多元物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与生态链,其特有的水陆交互环境不仅促进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还具备强大的生态缓冲功能,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与演化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如今,随着我省生态环境和汾河水质的持续改善,像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样,越来越多湿地公园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补给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对环境敏感的鸟类前来安家。大天鹅在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晨曦里挥动白色羽翼掠过水面的画面,让人屏住呼吸;怀仁口泉河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我省第二批观鸟打卡地,成为展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果的典型案例;太原汾河湿地公园出现的成群海鸥让许多人感叹:“在家门口就可以与海鸥同框。”
这些生动案例无一不表明着我省从优化生态环境入手,在全面修复保护自然生态方面所做的努力。三晋大地鸟类数据与记录的不断突破,背后更离不开我省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方面的协同发力。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今遍地开花的湿地公园,在全面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注重“不被打扰”的守护,最大限度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和谐友好的繁衍生息空间,不仅成为重要的鸟类庇护所和生物多样性热点,也是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绝佳场所。(记者程国媛)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