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着不少自认为中立理性的修正主义经济学者指出所谓“计划经济”就是宏观调控,他们用“共同富裕”“社会基建成果”“扶贫事业”来论证当代修正建制的社会主义成分和计划经济成分,给他人一种好像“宏观调控”类似于凯恩斯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错觉,这种中庸调和主义的观点,看似合理,实则是用资产阶级改良派来偷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概念,本质为当代修正主义谋取统治合法性的谎言。
我们必须用马列毛主义的阶级分析手术刀,彻底拆穿表层的幻象,揭开修正主义者的谎言。
一.从生产关系看:二者的根本割裂
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指出:“生产关系表现在所有制,分配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
1.1所有制之间的根本差别
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之上的,生产资料仍未被劳动者直接所有。无论是在北欧的高福利社会,还是在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劳动者都没有真正的掌握了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仍为资产阶级普遍所有。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危机管理工具,其核心是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缓解市场失灵,维持资本积累和利润率的稳定。
计划经济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的,表现形式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所有,全民所有制为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不属于任何私人所有。
凯恩斯推崇的公共工程投资(如罗斯福新政)最终仍需保证私人资本获利(通过政府合同、信贷扩张等)。
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则直接剥夺资本家产权,将重工业收归公有。在毛主席时代,我国也同样建立了广泛的国营企业和社队企业,将各行各业纳入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轨道中。
1.2分配体制之间的巨大差别
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分配制度仍然是按资,权分配,商品交换仍为社会主导,凯恩斯主义仍完全依赖商品-货币关系,国家干预只是对市场失灵的修补。即使做出了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进行了二次分配,但也只是资本家给了部分利益让渡,但分配权也不掌握在劳动者手里。
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之上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不劳不得食,计划经济的任务是彻底消灭商品生产,消灭市场价值规律,但这不等于计划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在特定历史时期,要保留一定的商品交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凯恩斯主义显然从未突破这一界限
1.3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决策权掌握在技术官僚和垄断资本联盟手中(如美联储与华尔街的共生关系)凯恩斯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上进行修修补补,劳动关系是仍然是资本家雇佣无产阶级的雇佣劳动关系
20世纪修正主义第二国际社民政党推行凯恩斯政策时(如英国工党),始终拒绝将工业决策权交给工会,证明其维护资产阶级管理特权的本质。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以劳动者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为基础(如工人委员会、苏维埃民主),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平等的,即使是工厂领导,工人也有普遍撤换领导,大鸣大放的民主监督权利。
在毛主席时代,宪法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民主权利,有着罢工的政治自由,这充分保障了工人的权利,防止了政权和先锋队的腐化。
二.解决危机的底层逻辑不同
2.1经济政策的根本性差异
凯恩斯主义是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解决短期危机(如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长期以来会出现滞胀。但不改变市场经济本质。
计划经济则是由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直接控制生产,分配,投资的,取代了市场机制,但仍保留了基础的商品交换,只是不作为主要生产方式。
2.2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认识差异
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源于"有效需求不足",主张通过刺激消费(如福利政策)或投资(如基建)暂时缓解矛盾。根本上没有改变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持续剥削,无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从结构上是长期不足的。
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认定危机是私有制下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化的必然结果,这从根源上认识到了危机的根源。
2.3解决方案的差异
凯恩斯主义通过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机制,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以达到对经济危机的缓解,但这只是通过让渡部分利益,在时间维度上延缓了经济危机,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长期的凯恩斯主义只能延缓危机,不能解决危机,国家干预无法解决资本过度积累的内在矛盾。
计划经济通过对国家预算的全额控制,取消信贷市场,行政定价,取消普遍失业,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用行政理性避免了生产过剩和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社会生产力的最大化发展。
三.阶级立场的绝对对立
3.1凯恩斯主义——改良主义的制度陷阱
根据上述可见,凯恩斯主义没有真正带来社会主义革命,仍然服务于资产阶级和广大的金融/官僚垄断资本,所做的一系列措施仅仅停留在资产阶级所做的局限改良,目的是缓解根本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3.2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光明产物
计划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彻底的颠覆性制度转变,是彻底独立于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废除了市场的自发调节和企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由劳动者和社会人员共同制订生产计划,这是服务于无产阶级专政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四.国际体系的彻底性不同
4.1凯恩斯主义——国际资本的霸权体系
凯恩斯主义即使进行了部分的利益让渡,但其背后依附于是从后发国家的攫取海量利益的国际帝国主义体系(如美元霸权),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组织,向广大欠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形成中心帝国主义国家—下游资本主义国家—欠发达国家的层层剥削的新自由主义剥削秩序。
4.2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团结一致
计划经济要求经济主权的独立,打破国际霸权剥削体系。比如毛主席号召我们要独立自主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要互帮互助,这体现在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互助和物质力量方面的互助,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求同存异的。比如毛主席时代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互帮互助,在意识形态上共同反对修正主义,在物质方面上进行援助。
总结: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性
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救命药",而计划经济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铁锹"。两者的经济政策差异本质是是否允许资本继续统治社会——前者用国家机器挽救利润制度,后者用无产阶级政权消灭利润制度。将二者混为一谈,等同于否认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同时,警惕修正主义的理论陷阱
将计划经济降格为凯恩斯主义的变种,实则是伯恩施坦式修正主义的当代翻版,企图用资本主义管理手段偷换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唯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无产阶级民主 国际主义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观。
这种批判路径既区别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也与社会民主派的国家干预主义划清界限,还原了计划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替代方案的革命性本质。
在当代,我们要谨防如越南般的当代修正主义,看似由执政的越南共产党引导的市场经济是所谓“公平与效率”兼备,由政府进行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看似能实现他们所承诺的“共同富裕”“南越族的复兴”,但实际上是在维护“市场经济”——他们的剥削根本制度,
市场经济结构性的每时每刻为越南的官僚垄断资本和私人金融资本谋取利益,他们将“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机械地融合在一起,实则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和对资本逻辑的全面投降,他们实施看似合理的凯恩斯主义,实际是为维护官僚自身的黑暗统治,越南的无产阶级时刻受到官僚——私人资本集团的共同剥削。
我们怎么办?只有人民知道,让我们扛起马列毛主义的光辉大旗,彻底批判当代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路线,走人民路线,重铸无产阶级的荣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