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寸土”如何再“生金”?楚雄姚安“巧思”激活土地资源多维价值

发布时间:2025-07-01 17:07:46

  自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多管齐下,频出硬招实招唤醒“沉睡的土地”。正值第35个全国“土地日”期间,近日,云南省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之“节约集约促发展”采访行来到楚雄姚安,实地走访深度了解“姚安方案”。

  姚安如何打破土地利用困局,以“腾笼换鸟”实现“寸土生金”?作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示范县,姚安县近年来持续深化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经验成效。

  旧地新生:闲置资产的“外科手术式”改造

  2022年,姚安县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示范县,其《“棚改—拍卖—腾退”,助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案例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创新典型;同时也被纳入云南省节地案例库,成为全省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范本,为县域土地精细化管理提供“姚安方案”。

资料图 供图

  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了姚安县光禄古镇,这里有两块曾沉睡了近40年的国有土地——原光禄镇乳鸽厂(13.55亩)与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814队旧址(4.95亩)。“这是两块蒙尘的‘璞玉’,经过资产处置、合作开发,被云南一花一世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拾’起来,雕琢成如今以‘一花一世界’为主题的半山酒店旅游休闲区。”姚安县自然资源局审批股负责人介绍道,为了让土地“活”起来,姚安县用科学的交通动线串联景观绿地,既严格落实古镇保护规划,还原山形植被的自然美,又通过精巧布局,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

  据了解,半山酒店与龙华书院建设项目于2024年建成投用,目前效益和口碑双赢,今年还吸引了其他社会资本在古镇投资旅居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同时还带动了光禄集镇建设和经济双提升,周边居民在家门口“依托旅游带动就业”,真正实现了“小土地”撬动“大发展”。

  产业破局:存量土地的“立体生长”实践

  在姚安县草海工业园区,采访团先后走进农升泡沫箱厂、雄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嘉友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园区里,各类标准化厂房、生产线、运输线写着“变废为宝”的节地用地故事。

  据姚安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学技术局工业园区管理股负责人介绍,该园区通过依法收回原草海监区4698亩国有农用地及存量建设用地,引入沪滇协作资金8347万元,建成5.0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在容积率只需大于1.0的基础上,使平均容积率超过1.5,实现“向空中要效益”。

  姚安县立足长远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姚安县工业园区。园区目前已全面完成“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总面积达6.55平方公里,锚定“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其他配套关联产业及轻工业为辅”的定位,划分出2.77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科技产业区和3.78平方公里的轻工业产业区,形成差异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2025年3月,姚安县获批省级产业园区,姚安县自然资源局接续收回134.95亩企业低效建设用地,并经科学规划设计调整后交由县政府平台公司开发,计划在2025年至2030年分期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进一步将园区容积率提升至2.0以上。

  价值跃升:系统治理存量地的“示范”答卷

  在具体项目落地的同时,姚安县以机制创新破解土地监管难题,建立健全用地供后监管体系,构建“发现—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动态巡查机制,对全县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实行网格化监测,定期核查项目建设进度与规划执行情况;针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建立“一地一档”动态台账,实时跟踪处置进展。如在光禄古镇文旅项目开发中,通过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3起土地利用不规范问题,确保项目建设与古镇整体规划精准契合。

  据介绍,获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以来,姚安县按照“总量锁定、增量递减、流量增效、存量优化、质量提高”五量管控目标要求,构建闲置土地处置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城镇低效用地整治中,通过“收储—盘活—开发”全链条运作,累计收储原草海监狱区、栋川镇金荷公园片区等存量土地约152亩,其中工业用地出让2宗,总投资1.2亿元;商业用地开发2个项目,总投资3.5亿元,形成“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商业用地价值提升”的复合开发模式,实现土地价值从“沉睡”到“觉醒”的质变。截至目前,全县土地节约集约创建7项指标再上新台阶,其中,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5.62%,已供应土地实现无闲置,土地供应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各项工作质效齐升,示范作用显著发挥。

  从低效用地到产业园区,从废弃厂房到文旅地标,姚安县用实践证明: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县域,能够通过创新机制、科学规划,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这份“节地经”,不仅为姚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生动范例,深刻诠释着第35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时代内涵。

  云南网记者 宋金艳 通讯员 罗李婉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