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陆良:特色畜牧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5-05-28 11:07:45

  原标题:陆良:特色畜牧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作为云南省农业大县,陆良县近年来以畜牧产业为突破口,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驱动、多方利益联结、生态经济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重塑了传统农业的产业形态,更以扎实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证明,畜牧业完全可以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的现代化突围

  陆良县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新上。在肉兔养殖领域,大莫古镇的养殖基地通过全自动恒温设备、智能清粪系统、远程监控等现代化设施,将传统劳动密集型养殖转化为高效集约化生产。1200平方米的圈舍仅需2名工人管理,年出栏量却可达5万只,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近3倍。蛋鸡产业同样实现智能化突破,如禽宝牧业采用叠式养笼设备与液态氧供氧技术,使单只蛋鸡产蛋量提升至500枚,并通过自动化分拣系统降低损耗,带动周边8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5万元。这种“技术换人力、智能提效能”的路径,破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瓶颈,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的创新实践

  陆良县注重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肉兔产业为例,龙头企业通过“母兔供应 技术指导 保底回收”的链条式合作,带动18家农户养殖母兔1万只,年出栏商品兔45万只,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生猪产业则推广“公司 家庭农场”代养模式,神农集团提供仔猪、饲料、防疫等全程支持,养殖户无需承担市场风险即可获得稳定收益,如召夸镇养殖户武竹平年出栏4万头生猪,净利润达400万元。这种机制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加速了产业规模化进程,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多维价值释放

  陆良县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畜牧产业,打造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体系。活水乡的“溜达鸡”项目通过林下散养、蚯蚓养殖与有机种植结合,形成“鸡粪养蚯蚓—蚯蚓粪育蔬菜—菜叶喂鸡”的循环链条,既降低养殖成本,又提升产品附加值,单只鸡售价达160元,带动脱贫户务工收入每月超1500元。渔业养殖亦引入工厂化循环水系统,通过物理过滤与生物净化实现尾水零排放,单个圆池年产量达4000公斤,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这种“生态溢价”不仅契合消费升级趋势,更推动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全链延伸: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陆良县跳出单一养殖思维,着力构建“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肉兔产业开发13款深加工产品,年消耗兔20万只,白条兔远销川渝地区,年产值达3600万元;奶产业则引入蒙牛、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建成乳制品加工、液态奶生产线,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达37亿元,带动1.2万人就业。此外,“陆良蔬菜”“陆猪”等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这种全产业链布局,既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又让农民分享到加工与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

  陆良县的实践表明,畜牧产业的振兴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生态创新的系统集成。其成功关键在于:以科技突破生产效率天花板,以利益联结激活农户内生动力,以生态循环重塑产业竞争力,以全链延伸挖掘附加值空间。这一模式不仅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跳出传统农业思维,通过生产要素的重组与产业形态的迭代,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优势”,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与生态增值的多元共赢。(记者 李瑞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