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增一减双驱动 天津银行业民企贷款余额破万亿元探析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源头活水”的滋养。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我市银行业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1.0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7.1亿元,同比增长1.34%。数据背后,是我市金融系统“增服务供给、减融资障碍”的双向发力,是金融创新“组合拳”的精准赋能……
政策护航与金融供给齐发力
落实国家金融助企政策,天津金融系统一向奋勇争先。就在近日,渤海银行成功发行3年期5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成为全国首批落地科技创新债券的金融机构之一。债券募集资金将通过贷款、债券、基金投资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我市迅速响应,放宽相关贷款的上限和期限,支持科技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这项试点的津城首单“花落”浦发银行天津分行,受益者为我市一家工业超纯水生产企业。浦发银行为其量身定制并购方案,并提供了法律、财务、税务、工商等一揽子咨询服务。此次交易最终并购贷款额1600万元,首期投放400万元,贷款占并购金额的比例达80%。收购方表示,后续将为标的企业注入技术提升与成本优化资源,加速产业链协同创新。
助力民企发展,保险保障也要跟上。上个月,中国信保天津分公司联合渤海银行,为天津欧柏威承建的马来西亚危废处理厂项目提供10年期融资1.49亿元,形成“中国资本 中国技术 中国装备”的投建营一体化模式,获得企业好评。今年一季度,我市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民营企业3032家,承保出口额30.61亿美元,批复信用限额15.71亿美元,有效助力民营企业对冲国际贸易风险。
作为融资租赁创新高地,天津辖内金融租赁公司则立足“融资 融物”特色,构建差异化服务模式,为民营企业送去资金“及时雨”。前不久,民生金租推出“产业链—资金链—风控链”三链融合机制,为本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金达重工定制工程机械自营新机业务,填补中小设备厂商金融服务短板。今年一季度,天津金租公司向民营企业投放资金240.53亿元,融资余额达1670.45亿元、同比增加77.82亿元。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快捷获得500万元信用授信后,天津易商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又可以大干一场了。
这家主攻软件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五十余项软件著作权,主要服务国内知名险企,业务一直开展得有声有色。可当保险行业因实施新会计准则、需要更新办公软件系统这一重大机遇来临时,企业却因资金紧张而发愁。其负责人试着从市委金融办打造的“津心融”平台申请贷款,没想到招行天津市分行第一时间用“津招科创贷”为其授信500万元,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为让广大民营企业都能看得到、看得懂金融产品,近年来,天津金融管理部门推出“津心融”“津惠通”等金融产品自选平台,荟萃了全市银行、保险机构的数百款融资产品,让企业可以像网购一样依据需求自主筛选,实现“去中介化”,打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线上服务平台7×24小时不停歇,线下的银企对接活动也如火如荼展开。市委金融办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金融走进”系列活动,让银企亲密接触碰撞火花。近期“金融走进民营经济”活动促成22项签约,意向融资额突破80亿元,覆盖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多家民营企业特别点赞的,还有我市这两年建立的市区两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和工作专班。市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副召集人、天津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赵宇龙说:“我们就是从企业端和银行端同时发力,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工作专班累计走访企业超30万户,筛选2.8万户纳入“推荐清单”,授信总额608.49亿元,实际放款506.43亿元,惠及1.62万户经营主体。
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双向奔赴”,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今年一季度,我市新发放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1.25和1.18个百分点,综合融资成本呈稳中有降趋势。
记者从天津金融监管部门获悉,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深化“一增一减”协同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倾斜,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助力实体经济走稳走好。(岳付玉)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