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郝贵生|第四讲:引言和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解读(二)

发布时间:2025-05-21 22:16:04

引言和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解读(二)

  三、阐明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历史使命29—52段

  1、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29—35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死地的武器,而且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把自己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工人的劳动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工人的劳动量大,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以前的中间阶级的下层也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① 直接阐明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死地的武器,而且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无产阶级。(29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这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客观物质性因素,但社会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社会就是无数依靠劳动而形成的人群的总和,社会历史要发展,不可能离开人。但谁是动力?历史观不同,动力也不同。唯心史观也就是英雄史观,他们认为,历史是首先是英雄豪杰、圣人、思想家、权力者创立的,人民群众是群氓,是任人宰割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也同时创立了群众史观,强调历史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物质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使资本主义灭亡的主体不是少数思想家,而是工人阶级、人民群众。

  ②  无产阶级的产生过程(30段):无产阶级是同资产阶级一起发展起来的。工人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有找到工作才能生存,也就是只有把自身劳动(实际是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增值也就是创造剩余价值才能找到工作,工人像其它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受到竞争和市场的波动的影响。

  ③  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31段):由于机器的推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生活和延续后代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是劳动的价格(实际为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的价值,恩格斯1891年为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本小册中所写的导言中说,这些概念“是不妥当的,甚至是不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著作中使用的是“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格”、“出卖劳动力”等概念,马克思这里还没有把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开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者越来越厌恶劳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必须即: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越受穷),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越来越厌恶劳动),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者厌恶劳动就是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受不劳动的剥削者支配)。机器越推广,剩余劳动越大,剩余价值越大。剩余价值区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④ 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32段):现代工业从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工人被组织起来,受到层层监视,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每日都受机器、监工和资本家的奴役。这种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把营利即赚钱作为最终目的,非常可鄙、可恨、可耻。这里从道德角度谴责和批判资本主义。

  ⑤ 工人阶级在资本家眼里不是人而是纯粹的劳动工具,是物(33段)。在现代工厂,工人都只是劳动工具,男工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斥,因为女工和童工干同样的工作,其劳动力价格要低于普通男工。性别和年龄没有社会意义了。资本家眼里任何商品都看作物,工人作为特殊的商品也只是物,是资本主义赚钱的工具。大家知道,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在奴隶主眼里,就不是人,是如同牛马一样的纯粹的工具。这里戳穿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

  ⑥ 工人也受到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压迫(34段):工人不仅受到工厂主的剥削,而且受到房东、小店主和当铺老兵的剥削。

  ⑦  无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35):以前中间阶级的下层如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中的许多人也都降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无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和补充。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36—44段

  正是无产阶级这种经济上受剥削和政治上受压迫的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精神。恩格斯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不仅详细描写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状况和他们斗争的经济根源。列宁说,这部“著作写得很动人,通篇都是描述英国无产阶级穷苦状况的最确实最惊人的情景。这部著作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极严厉的控诉。它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从此,到处都有人援引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认为它是对现代无产阶级状况的最好描述。的确,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这么真实。”列宁还说:“在恩格斯以前有很多人描写过无产阶级的痛苦,并且一再提到必须帮助无产阶级。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而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是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

  第一,首先指出有无产阶级存在和发展过程,就同时产生无产阶级的斗争。(36段)

  无产阶级一产生,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分两个阶段:即自在阶段或自在阶级,指尚未达到自我意识,未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阶级使命的阶级或阶段。自为及自为阶级或阶段即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阶级使命、阶级力量的阶级或阶段。

  第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自在”阶段(37、38段)。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一是自发性、二是分散性,三是斗争的对象是单个资本家个人。“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四是斗争的内容和方式,“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五是斗争的目的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上,工人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为竞争所分裂的群众。工人也曾经大规模集结,但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因此,整个历史运动的领导权都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第三,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自为”阶段(39—41段)。

  由自发斗争发展为自觉的斗争,由分散的形式发展为有组织的斗争(39段),由地方性斗争发展为全国性斗争,由反对个别资产者的斗争发展为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即夺取政权的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40段)这是马克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指明了阶级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关系。由自发分散的斗争发展到组织为政党的斗争(无产者组织为阶级,从而组织为政党)(41段)。这些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第四,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发展的原因(42—44段)

  一是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斗争都促进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42段)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反对外国资产阶级斗争中,不得不求助于无产阶级的帮助。这样无产阶级就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会了斗争的策略和方法,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都给了无产阶级,”

  二是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43段)随着工业的进步,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在竞争中破产,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这不仅壮大了无产阶级,而且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启蒙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

  三是一部分能够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水平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44段)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尖锐斗争的历史时期,也有统治阶级中的个别成员背叛自己的阶级,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出现了为无产阶级运动做出科学解释说明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立足点和立场彻底转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如此(44段)

  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5—52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为什么呢?

  第一,这三种阶级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45—47段)

  一是一些阶级随大工业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如封建贵族阶级。(45段)

  二是中间阶级如小工业家、小商人、农民都是为了维护他们的中间阶级的生存而免于灭亡,(46段)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如果说他们也是革命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也要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这里他们的目的和立足点就变了,不再是维护他们原有的阶级的利益,而是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转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了。

  三是流氓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可能被卷入进来,(47段)由于他们是“旧社会最下层中腐化的部分”,这种生活状况可能容易被人收买,去充当叛徒干反动的勾当。

  第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45、48段)

  一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45段)

  二是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即一无所有。“旧社会”即封建社会中劳动者所有的劳动资料的生活条件都被消灭了。(48段)

  三是无产阶级的家庭关系与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没有任何的共同之处。

  四是英、法、德、美等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失去了任何民族性。

  五是无产阶级认识到,现有社会的道德、法律、宗教都是资产阶级的偏见,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他们只有消灭现存的经济的占有方式和政治上的国家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道德、法律、宗教等,才能改变自己受剥削压迫的地位。(48)

  第三,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其同历史上的一切进步阶级革命的根本区别(49、50段)。书中指出,以往进步阶级的革命目标仍然是用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所以其目的仍然是本阶级的“发财致富”,“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而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没有什么东西必须加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意思是说,无产阶级必须消灭、废除私有制度及其保护它的整个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这就是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因此私有制也必须废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

  第四,阐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根本对立。书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段话简称“两个绝大多数”。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的经典表述,是对英雄史观的深刻批判,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价值观的表现。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从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出发,揭示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是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文中阐发的群众史观的极其重要思想,是对以往哲学占统治地位的英雄史观思想的彻底批判。这段论述正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所阐发的一系列群众史观思想的最集中最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它不仅揭示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而且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价值目标也是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依靠的物质力量也是无产阶级自身,是自己解放自己的运动。这个基本观点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和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重要的哲学依据,也是毛泽东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和依据。

  第五,阐述了无产阶级如何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51、52段)

  书中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也就是首先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推翻本国的的资产阶级政权。而且这种斗争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暴力革命即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马克思说过,暴力是新社会的助产婆。恩格斯写《共产主义原理》第16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废除私有制?”恩格斯说“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并不反对这种办法”。但实现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是一场革命,“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暴力压制”,面临这种反革命的暴力压制,如果不用暴力革命是不可能推翻剥削压迫制度。国家本身就是暴力机关。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四、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53、54段

  1、明确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53段)

  书中指出,在以往的阶级压迫的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够勉强维持被压迫阶级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如奴隶社会,农奴可以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小资产阶级(指农民)可以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因此书中做出结论说,资产阶级不能再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即雇佣劳动制度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给整个社会。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生存方式与整个社会不相容了,变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桎梏和阻力。必须结束和推翻它,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生存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的联合及其革命推翻这种制度。曾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占有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被否定了。这里实际是本章27、28、29自然段的缩写和重复。最后结论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简称“两个必然”。这是《宣言》一书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如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指出的“《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正如马克思1867年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讲道,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时说:“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1972年版,第831—832页)

  2025年5月20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