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什么在摧残我们的下一代?

发布时间:2025-05-21 16:16:46

  近日,一项针对青岛市77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超**58%**的学生被检出存在抑郁症状。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却并不出乎意料。

  在表面光鲜的教育体系背后,真实的图景愈发清晰:无数青少年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和无休止的竞争中日渐崩溃。精神问题的高发,不是偶然的“个体问题”,而是制度性病灶的外在表现。当教育被商品化、工具化,它就不再是育人之道,而变成了一场对“分数”、“升学率”的军备竞赛。而孩子,成了这场竞赛里被反复碾压的牺牲品。

  这一切,并非自然而然。从教育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的步步推进,公平被吞噬,教育异化为筛选与驯化的工具:它不再是培育独立人格与创造力的园地,而是阶级巩固的工具——制造“内卷”,消解团结,在无休止的竞争中让青少年彼此视为“对手”,却无法看清背后的真正压迫者。

  毛主席曾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青年人被视为希望,国家将其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视作头等大事。

  而如今,在资本为王、利润至上的逻辑主导下,青少年成了可被压榨的资源。他们的理想被剥夺、身心被透支,最终滑向抑郁、焦虑,甚至崩溃的边缘。

  当教育被视作一场“生存竞赛”,当孩子们在奔跑中丢失了童年、健康与信念,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不是某个个体的失败,而是一种发展方向的警讯。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为青年的成长铺路,而不是用压力去碾压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生命力。当年轻人普遍陷入抑郁、焦虑的泥潭时,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心理疏导”来亡羊补牢,而要追问: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活得如此沉重?

  这不是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能轻易解决的。如果我们继续容忍资本主导的教育体制继续摧残下一代,如果不改变这种单一竞争逻辑,不纠偏这种以牺牲青少年幸福为代价的路径安排,那么这个社会的未来,也会因此变得愈发沉重。

  那个58%的数字,是一声沉闷的警钟。它告诉我们:孩子们并非生来脆弱,而是被一种畸形的规则耗尽了力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