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运-10当初为什么下马?”的问题下面,有人出来抖机灵,说什么“运10吃亏就吃亏在改开后才下马,给旺座抓住把柄唠了一辈子。你看同样是技术难度过大,资金难以维持,就没人惦记‘曙光一号’为啥下马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回顾一下毛泽东时代载人航天上马的经过:
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
半个月后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发出了“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的指示,“12年科技规划”随后问世,核技术、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航天这四项世界尖端科技随之被提上新中国科学发展的议事日程。
1965年8月9日,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计划在1979年发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在随后搭载人造卫星的探空火箭试验项目中,用探空火箭将动物送上太空的试验也开始了(美国、苏联的载人航天也是从动物试验开始的)。
1966年7月,中国的探空火箭将名为“小豹”的小公狗送上了距地面七万米的太空并成功收回;同年将名为“姗姗”的小母狗送上太空并成功收回。
1967年9月,经中央专委研究决定,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定名为“曙光-1号”,钱学森为技术总负责人。
1968年1月,钱学森主持召开“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对“曙光-1号”飞船方案进行全面论证,形成飞船初步方案。
1968年4月1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随后进行了若干航天医学研究;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先期秘密开展了宇航员选拔工作,到1969年末,经过2个月的选拔,从1918名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了215名初级候选人,经过第二阶段周密严格的选拔,只剩88名候选人。
其后,在各项先期工作准备就绪、“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之后,就有了毛主席正式圈定的“714工程”,预定在1973年发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1970年11月,在钱学森同志的主持下,两百多名专家召开了“曙光-1号”飞船方案论证会,正式形成《“曙光号”飞船总体方案》。
1971年4月,400多名专家又围绕“714工程”召开更加系统的论证会。随后,围绕运载工具、航天监控系统、曙光号飞船、宇航员生命系统等各个环节的科研攻关紧张地开始了。
紧接着,空军“宇航员训练筹备组”正式成立!从之前经过两个阶段初级选拔的候选宇航员中选拔出了19名人员,开展了低压密封仓训练、低压并温仓训练、航天服加压安全训练、低压爆炸解压仓训练、离心机训练、震动台训练、失重训练、电动秋千训练、冲击塔训练、电动转椅训练、飞行模拟器、天象仪训练等12项专门训练。
关于曙光一号被下马的时间,主流媒体的说法是“林彪事件发生后,‘714’工程被暂停,‘曙光号’飞船被搁浅,到1975年正式下马”。这个说法是相当不准确的,某些媒体更是将老一辈航天人的努力贬低得一文不值:“曙光号飞船最终只尘封在一张张构思图和一个个试验中”。(见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年6月15日的文章)
知乎上抖机灵的那个网友,采信的也是这种说法。
梁东元在《曙光号全解密》一书中介绍,关于714工程的“下马”,1975年总理有个指示,“不与美苏大国开展太空竞争,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急需的应用卫星。”毛主席也有类似的说法,“力量不足,经费不够,宇航员这事先暂停一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但梁东元在这本书中也不得不承认“1975年,中央虽然决定载人航天工程下马,但还保留了‘曙光一号’飞船的许多研制项目”。
事实上,亲历过714工程的负责人员根本就没见到过“下马”文件,真实的情况是714工程研制周期被拉长而不是被取消,放缓主要是上天的部分,而地面的部分从未放缓。
老一辈航天工作者的干劲和急迫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国防科委提交的那份报告,要求曙光号1973年发射,进度追得太紧,根本不切实际,例如:
1、为发射返回式卫星并可用于发射曙光号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1970年才启动研制,到1974年11月5日才首次发射,且首发失败,到1975年11月26日才二发成功。这就说明,我们当时的火箭技术、飞船运载工具在技术上还不成熟,无法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2、航天监控系统到1975年还只是一个雏形,卫星监控系统刚完成,1期、2期还在建设,大型预警雷达还没有投入使用,海基卫星监控系统还没有建成,监控范围有限,飞船的回收坡度太窄,1975年年底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回收的时候,落点偏离了好几百公里的;
3、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时损坏严重,到1976年10月试验到第三颗才成熟起来,而曙光号飞船的技术比返回式卫星复杂得多,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地面测试,原定的发射进度根本不现实;
4、宇航员生命保障系统准备也不充分,宇航服到1972年才做出样品,又在取得了大量关键数据的基础上,到1975年才投入太空生活模拟试验舱使用……
所以,只能说国防科委的报告一开始将曙光号飞船发射时间定在1973年,的确是“头脑发热”了。
大家头脑发热的时候,毛主席反而是头脑冷静的——“力量不足,经费不够,宇航员这事先暂停一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毛主席的这个指示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要害,只有把地面上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了,才能保证新中国的载人飞船首发成功。
后面几年地面项目的相机突破也证明了毛主席在载人航天战略调整上的前瞻性和务实性:
1977年9月14日,风暴火箭3100公斤配重飞行成功,并于1981年9月29日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标志着大功率运载工具已经成熟;
1978年01月26日,酒泉FSW-0-3发射,1978年01月29日回收,标志着返回式卫星回收技术已经成熟;
1977年随着7010雷达和110雷达的相继投入使用,640反导工程陆基预警系统(卫星监控系统)基本建成,1978年远望号的投入使用,海基航天监控系统建成;
1978年,曙光号飞船的外形设计、返回走廊设计和安全救生设计等方面工作已经准备成熟,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在防热技术、返回技术、控制技术、发动机技术等方面实现了关键的技术攻关,进行了多次大型试验……
曙光号的模拟驾驶舱
宇航员试吃太空食品
也就是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到这时已经是万事俱备、蓄势待发,只待曙光号做出正式的样机,经过地面测试、无人上天测试,最迟到80年代中期就能结成硕果。
遗憾的是,毛主席走后总有人抱怨,“人上去了,能有经济效益吗?”
梁东元在他的书中引述了神舟飞船的副总师刘济生的回忆,“当时有人说,与其搞飞船,还不如把钱花在建水电站,化肥厂上,更有实际效果。”
梁东元还在书的结尾交代了714工程主力单位507所(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命运,这是整个714工程最终命运的一个缩影:
1977年大年三十,国防科委一位副主任接见了507所的新任所长霍俊峰和政委王旭东,和他们谈了半天,说照上面的意思可能要裁掉507,而且载人航天也不搞了。这个副主任说着说着把自己的想法也说了出来:要说撤,我首先就反对,但上面定了基本国策,他也没办法(这说明要下马也是有很多高层不同意的),后来可能是遭到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很多人的反对而未果,但裁掉了2/3以上的人员,没有项目,不给经费,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正面强攻还不够,还要迂回进攻。这就是1978年的农大回迁事件(501所和507所占用了农大马连洼的地盘)……
毛泽东时代的714工程和曙光号飞船项目虽然没有能最终开花结果,但是老一辈航天人从1967年到1978年十二年的奋斗,“曙光-1号”飞船八年多的预研制,为中国在1992年重新上马载人航天项目架构起了通往外太空的天梯:
经过8年多的预研,“曙光一号”载人飞船取得了不少成果,培养了一批从事飞船的技术队伍。在飞船工程大系统方面,提出了对运载工具,地面测量控制,发射场,测量船的总体要求,推动了航天工程技术发展,刺激了相关配套系统向更高层次规划发展。在飞船总体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飞船外形设计,质量特性,返回走廊设计和安全救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特别是在气动力风洞试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各分系统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结构,能源,热控制,制导导航与控制,测控与通信,数据管理,环境控制与生保系统等进行了原理性探讨和技术攻关,其中不少分系统已通过地面试验,有的完成初样研制。大型地面试验设备和航天员选拔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对多名锻炼员进行了大量的人体科学试验,取得了“人-机-环”系统工程的应用研究成果,研制出了第一套舱内宇航服,以及独具特色的系列航天食品……(梁东元《曙光号全解密》)
对于新中国整个科研工业体系来讲,毛泽东时代的714工程和曙光号飞船项目的开展,发动了全国18个省市、425项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协作,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半导体技术、新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多项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功绩不可磨灭!
至于毛泽东时代下马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