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这个老男孩,把54路的记忆带到了书博会!

发布时间:2025-05-18 22:11:23

原标题:这个老男孩,把54路的记忆带到了书博会!

周末逛书博会,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想法:“享受精神大餐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想带走点儿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松花砚雕刻的纹样跃然于T恤衫上,“吉林八大怪”的民俗智慧藏进冰箱贴…… 今年书博会上,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创产品和体验“爆火”,让吉林文脉“活”起来。

而他们“出圈”的原因,除了体验感新颖,应该还与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有关。

在吉韵书香展区,吉林美术出版社的方寸展台之间,一套《叙旧》系列的明信片,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观看。

拥挤的车厢,人们在车厢内相互腾挪的表情;站台上人们张望的神情、孩子和大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孩子挽着妈妈的胳膊坐在电车上,那刻画在生命中的一幕……彩色的手绘图案,高度还原的场景,每一帧画面都生动展现出20世纪70年代的人们对于电车的记忆。而且,每幅画上还配有旁白对话,看起来更像是一本连环画,让人回味无穷。

“关注明信片的人特别多,这几天已经卖了几百张,一些品类已经卖断货,再次补印。”

现场负责人赵旭告诉记者,这套明信片本来是为《摩电车的故事》系列绘本做预热宣传的,没想到销售效果这么好,还有很多人在小红书看到后,慕名而来购买。

除了54路有轨电车本身自带的流量之外,明信片新颖讨巧的样式,也成为最吸引人的一点。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也是我一直想表达、揣摩了17年的作品。”这套明信片的作者、插画师王志春这样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春人,王志春小时候的家就在有轨电车沿线,而他的舅舅则是一名有轨电车司机,可以说,他是伴随着有轨电车的变化长大的。

“画中的场景,都是我记忆的中的场景,让我非常怀念。其中,那张妈妈带着孩子坐电车的画面,其实就是我自己和母亲的记忆,明信片上面的字,也是自己最幸福的表达。”

王志春告诉记者,明信片在书博会上展出的这几天,让他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对长春电车满怀感情的人,不仅有中年人、老年人,还有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小朋友,也想了解这个年代的故事。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创,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长春的有轨电车、进而爱上长春的有轨电车。

“《叙旧》系列还要继续进行下去,我要用绘本和文创的形式,把长春城市的记忆一一介绍给大家。”王志春兴奋地说。

这样的记忆传承,在书博会的现场随处可见——

有人把“伪满八大部”集章印在本上

有人把千百年松花砚的墨香穿在身上

有人亲手去体验古朴技艺的传承

有人把明信片上记忆的画面邮寄给朋友

……

亲手拓印、把玩、解构的文化碎片,在书博会上,这些文脉和城市的记忆,正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当代生活中重新跳动。

他们在承载记忆的同时,用创新的表达方式,传承着历史与文化。

观察这些爆款文创,会发现它们有可触摸的参与感、 有温度的科技、有接地气的表达,更有预留的个性化的创作空间。

当松花砚的纹路随着文化衫走进地铁,“虎富贵”“参来顺”“鹿有才”贴在冰箱上……

书博会上,躺在典籍里的文化,真正“活”在了日常生活中。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不是顶礼膜拜,而是让历史与当下,来一场温暖的拥抱。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陈志文

摄影 陈志文 丛鹂锐

初审: 李超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