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宁市王家庄村紧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绿美村庄”和“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契机,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环境提升、文化赋能、产业融合、干部培养,探索出一条“党建 治理 文化 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把曾经的“三无村”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示范村。
党建引领蝶变 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王家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自扫门前雪,朋客自来之”的治理理念,由村妇联牵头成立“好习惯”志愿服务队,以“组织带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形式常态化开展白色垃圾清理、河道整治、“五堆”清理等行动,形成“村委号召、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共治共享氛围。
在村党委协调下,王家庄村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铺设排污管道,改造家庭厕所,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垃圾堆放点并配备保洁员,实现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收集,旱厕危房全面清零,垃圾清运全域覆盖,推动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向“绿净美”蝶变。
深挖文化根脉 焕发民族团结新生机
王家庄村太阳冲村民小组是苗族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近年来,村党委牵头成立文化保护专班,系统整理苗族蜡染、刺绣、银饰、弓弩等传统工艺,收集民歌、舞蹈等非遗项目20余项。2023年,村内建成苗族文化展示馆,陈列精美服饰、银冠项圈等实物展品50余件,成为传承民族记忆的“活态博物馆”。
为打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村党委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每年举办苗族“花山节”,融入歌舞展演、非遗市集等新形式,吸引游客超3000人次。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村党委以“一约四会”为抓手,将民族团结、家风建设写入村规民约。通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举办“民族团结宴”等活动,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村民李大姐感慨:“现在年轻人更懂苗族文化了,村里红白事攀比少了,人情味更浓了!”
产业赋能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村集体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村两委的充分考察调研后,决定差异化发展以食用菌菌包生产和菌菇种植为主的村集体产业。但是,村里既无专业人才,也无种植经验,更缺少市场信息。面对村里食用菌产业“有苗不壮”的困境。
依托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和选调生派驻有关政策和优势,村两委班子前往高校院所与食用菌领域专家面对面“把脉问诊”,评估和规划村集体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衔接资源,与在本领域深耕多年、技术雄厚、口碑良好的农业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围绕“培养一批高素质人员,完善一套高标准流程,生产一批高质量菌包,建成一个示范型基地,带动一部分群众增收”的目标,让“智囊团”和“土专家”面对面、手把手传授“致富经”。当前,王家庄村成立村集体公司负责统筹管理,并初步建立菌包标准化生产线,已生产菌包达2万余个,并制定了村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生产标准和管理制度。未来王家庄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规模化生产8万余菌包,预计年底“菌经济”将提升至15万元。
如今的王家庄村,白墙黛瓦与民族彩绘相映成趣,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交织回荡。王家庄村党委书记马恩普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 三轮驱动’模式,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云南网通讯员 马煜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