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铁道弦歌——立夏夜读铁道游击队|征文选登(15)

发布时间:2025-05-13 15:16:26

  看了看日历, 今天正好立夏。吃了晚饭我点上一支“白沙”烟,就着家里15瓦的老台灯,翻开桌子上那本破损的《铁道游击队》。这本书是翻看得太多了,书角儿早已卷曲得跟玉米皮子一样,不过封面上的几个字却依然挺得笔直,像父亲当年用麻绳套勒住叛徒脖颈子的梗劲儿。

  这本书买了得有 30 年了,记得还是在望都县城大集上淘的二手货。那时候我在县里的工厂上班,一个月二百来块钱工资,买衣服鞋子都要挑最便宜的。这书虽然旧点儿 ,可却实实在在是正版,不像现在的盗版书,油墨味儿呛得人脑袋瓜子疼。

  尽管那时候年轻,可是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依然让我感到很疲惫。拖着酸痛的身子躺在炕头的时候,这本书就是唯一的安慰——飞奔的火车、枣庄的煤烟,微山湖里的水汽,陪着我度过了十年的光景。

  今晚忽然有些不一样的感觉,刚打开书就恍惚听见柜子里老攮子(匕首)发出阵阵摩擦声——那是父亲在望都手枪队时与日寇周旋的见证。它在红布包里待得太久了,或许是寂寞了吧?仿佛正与鲁南铁道线上的喊杀声遥相呼应。作为红色文化的义务传播者,我深知祖国大地上的抗日传奇,从来都浸透前辈们的汗水与血痂。

  在公园里的练功场,我最喜欢练习的是形意拳的“鹞子翻身”。因为我记得父亲就念叨过当年张队副就是这架势,一个腾跃翻上奔腾的大洋马。他口中的张队副,是八路军望定支队的张维华副政委。这位河南省镇平县籍汉子牺牲时,怀里还揣着陕北抗大的笔记本和打空子弹的驳壳枪。

  在我们常家六合拳研究会编纂的《常门武术》里就记载着“夜战八方”的步法,与小说中刘洪大队长扒火车的矫健身姿几乎如出一辙——华北和鲁西南的汉子们,都是把前辈们传下来的武术招式,变成刺向日寇咽喉的利刃。

  1943年冬夜,手枪队执行镇压锄奸任务。父亲说那天的月亮很圆,很大,很亮。当时四名队员封死门窗,父亲就用麻绳套勒住了叛徒脖颈。不知怎么回事儿,每次看小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件事情。南北抗日战场虽隔着千里,可是中华武术的血脉在民族和国家危亡时会一起觉醒。

  刘知侠同志是一个作家,或许没练过武术,但是笔下游击队员们的绝技,在老拳师的口中另有解读。我们形意拳讲究“起如箭 落如风 流星赶月不放松”,大队长刘洪(原型为洪振海)跃上疾驰列车的刹那,就像是轻盈的“燕子抄水”。李正政委化解日军反扑的计谋,在我看来则是暗合着太极拳“引进落空”的化劲之道。

  我最喜欢的是小说第2章 “老洪飞车搞机枪”。老洪能够只凭声音就判断出火车来的时间,这一绝招儿非常符合我们传统武术里“久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秘诀。

  这部小说最令人难忘的桥段莫过于第七章 “血染商行”。我不知道看了有多少遍,里面每一句话都深深印在我脑子里。我也不止一次模拟当时的场景——跟着战士们夜间突袭敌人的情景不知道多少回走进我的梦里。

  很遗憾,我没有见过这些革命前辈们的风采。可我固执地认为他们跟我家里的“破风八刀谱”肯定是一脉相承。其中的劈、砍、撩、刺的招式,又与传统武术的“六合刀”同宗同源——在 1937年,我的宗亲、离我家仅百里之遥的高阳县籍抗日将领佟麟阁在卢沟桥指挥大刀队夜袭日军。他们的刀刃卷了就用刀背砸,刀把断了就使用拳脚牙齿和敌人搏斗。这种融进骨子里的武术本能,正是我们中国人最悲壮的抗战宣言。

  微山湖的游击队员在火车顶上飞奔时,太行山的望定支队正穿梭在青纱帐里。国难当头 匹夫有责。鲁南铁道线与冀中平原的好汉们在党的旗帜指引下,共同谱写出反抗侵略者的篇章。

  张维华政委为保护电台与日寇作战激战, 最终在河北省定州市小瓦房村牺牲,洪振海队长则是倒在了山东省微山县黄埠庄——英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远学习的榜样。

  这些鲜活的历史片段,让我体会《铁道游击队》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纪录片。

  这些藏在书里的文字,让我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日本(鬼)子都跑咱家里打架来了,怎么着得跟他们折腾,就是打不过,也要抓他个满脸花!”

  我在教孩子们练习的空档,总会给他们讲铁道游击队的战斗故事。一个叫“亮子”小男孩在练完"力劈华山"后认真地说:“这招要是用在扒火车上……”

  话还没有说完 ,我已经眼眶发热——童言无忌却道破天机,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看到红色基因与武术传承,正在下一代心中萌发新芽。我相信,这颗嫩芽会茁壮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窗外的月光洒在《铁道游击队》泛黄的纸页上。七十年前,刘洪(洪振海)队长飞车夺枪的英姿,与张维华政委雪夜突袭的身影,在时光深处渐渐重合。他们一个用铁道作战场,一个以平原为阵地,共同演绎了最壮烈的抵抗之歌。

  2025年1月份,孩子领着我和爱人去杭州旅游。高铁呼啸着驶过枣庄站,我的心情一阵激动,这里就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这一刻我听见了铁轨与车轮摩擦发出鸣叫——那是民族之魂与红色基因共同的震颤,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抗战精神。

  夜更深了,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合上书页。窗外的风送来杨树叶子的哗啦声。我知道,明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爬上望都城的大楼时,那些铁道上的弦歌,会随着《铁道游击队》这部红色经典继续唱响。

  这铁道弦歌,最终会传遍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2025年5月5日夜于河北望都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