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 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芳菲未尽处,人间四月天。
四月中,当中原地区还处在乍暖还寒的初夏天,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就宣告着西双版纳雨季的来临。这时的西双版纳,太阳已经无比慷慨地彰显着他的热情,高达33℃的平均气温将大地烤得滚烫,也将傣家儿女迎接傣历新年的心烘得滚烫。
在傣族“邵多丽”玉喃应的记忆里,每至傣历新年,寨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备好手抓饭、毫糯索等特色美食,舂好各色喃咪蘸料,斟酒以待贵客,准备以水的狂欢迎接新年。
4月1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历1387年新年节(2025年泼水节)庆祝大会在澜沧江畔举行,四面八方的游客欢聚一堂,在绵绵细雨里,共同开启这场酣畅淋漓的“东方狂欢节”。
4月1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历1387年新年节(2025年泼水节)庆祝大会在澜沧江畔举行 双贵 摄
宛墨:一盏孔明灯的祈福盛世
傣族泼水节由来已久,傣语里称为“桑勘比迈”,意即傣历新年,是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庆第一天,傣语称作“宛墨”,类似农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置办年货,准备送旧迎新。同时,还将开展盛大的庆祝大会,进行赛龙舟、放高升、歌舞表演、物资交流、赶摆等活动;晚上将开展放火飞灯、放水灯等活动。
当浩瀚夜空被万人齐放的孔明灯点亮,澜沧江畔如被萤火虫包围般浪漫璀璨,泼水节的浪漫,才刚刚开始。
浩瀚夜空被万人齐放的孔明灯点亮,澜沧江畔浪漫璀璨 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自1987年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批准,将泼水节定为每年的公历4月13至15日并写入自治州条例至今,每到泼水节,人们都会欢歌艳舞、放灯祈福、泼水撒愿、龙舟竞逐……共同庆祝这场浪漫欢腾的年度盛会。
清晨的濛濛细雨还未停歇,澜沧江边的烟火已然飘到了对岸,连绵不绝的伞棚,撑起了各路商贩的一片天。
沙滩上的龙舟“舰队”已然蓄势待发 鲁鹏 摄
炭火上茅草鱼的香味还萦绕鼻尖,沙滩上的龙舟“舰队”已然蓄势待发。或许是寨子里大叔那句“不管河里掉几个,我们寨子就是第一”的口号太过嘹亮,这场承载着热带风情与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终于还是拉开了序幕。
晚间的版纳,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柔情的暖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澜沧江观礼台下方水域,尽是手持孔明灯的祈愿者。这项源于傣族古老“飞灯祈愿”传说的传统,仿佛璀璨的繁星般,在历史的长河里经久不衰、熠熠生辉。
“快来,我们一起放飞!”随着本地居民的热情呼唤,在5米高、3米宽的“巨无霸”孔明灯下,素不相识的旅居者与当地人有了更深的联结。
在牛油被火焰点燃,棉纸被热气充胀,众人托举的灯体被举过头顶后放飞的刹那,仿佛窥见了古人常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历史踪影,而这种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奋力托举爱与希望的精神内涵,恰巧是孔明灯的精髓与魅力所在。
宛恼:一场新市民参与的文化大游演
节庆第二天,傣语称为“宛恼”,意为空日,是既不属于旧年也不属于新年的日子,主要活动是泼水,现在改为进行民族文化大游演和“赶摆”活动。
季风不仅塑造了雨林与稻田,也滋养出傣家儿女“似水柔情,热情自由”的生存智慧。
清晨,浑厚的象脚鼓声混杂着清脆的铓锣声,身穿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服饰的8大方阵、53支表演队、3500名演员随街展演,缓缓流动,组成一场“流动的盛宴”。
身穿民族服装的游演队伍组成了一场“流动的盛宴” 王琳 摄
“这样盛大的民族展演,真是令人难忘!”“这里气候好、美食多、人也热情,我来了就不想走了”“真的太美了!”在众多旅居者的惊叹声中,这个令人“象”往的幸福版纳,幸福一再具象化。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旅居人数近70万的西双版纳,以其如火的热情、包容开放的胸襟,让更多的人扎根于此,完成从“候鸟式”旅居到“新市民”的完美转变。今年“新市民心家园方阵”的文化游演,就是西双版纳对旅居者真诚以待的最好例证。
身披花环的机械狗 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传统与创新并行,新潮与科技齐驱。“快看!机器狗!”游演队伍中出现的8只身披花环的“钢铁侠”瞬间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将冰冷的机器赋予特殊的使命,完成文化内涵与新潮科技的双重buff叠加,也正是由于机械狗与傣文化的神奇碰撞,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另一种可能性。
西双版纳是看一眼就会爱上的地方。傣族阿嬢一早烤制的“豪崩”、寨子里阿姐送的鲜花头饰、吊脚楼下匠人轻拢慢捏制作的傣陶、穿上傣装似乎就与这片土地相依相连。
旅居人数的攀升,绝不止源于这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波澜壮阔的人文景观,还有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宛帕雅宛玛:同饮一江水的泼水狂欢
节庆第三天叫“宛帕雅宛玛”,意为“日子之王来临的一天”,类似公历的元旦,这一天村寨在保留原有习俗的同时,还增加了歌舞娱乐活动,大家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将祝福之水洒向天空和群众,以祝愿众人幸福安康。
水花映笑颜,雨林起欢歌。33℃的热浪支撑起数万“欢聚一堂”的银碗、水枪以及水泵。
将文化底蕴嵌入到时新的音乐舞曲之中,让《如意金湾》《Fun傣》《开泼喽》等泼水“神曲”在抖音、视频号等各大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并火速“出圈”,是泼水节前期的一大亮点,也是吹响泼水节的号角。
泼水节走红海外社交平台 图片来源 新华网
通过当地精心打造、大力宣传推广的节庆舞曲触达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点的受众时,就会吸引大量游客突破地理界限融入当地,对异域文化产生感性认识,推进多元文化交流。
“我之前是唱秦腔的,已经在景洪定居五六年了。”在泼水广场,秦腔艺术家高喜娟笑谈道,“全副武装”已经做好了“开战”的准备。
具有标识性的傣迪音乐响起时,还来不及作出反应,黑压压的抬着水枪、背着水袋、拿着各式各样新型“武器”的人已经冲进了泼水广场,这里瞬间幻化成了欢乐的海洋。
水花映笑颜,各路人马欢聚一堂 陈思蒙 摄
如果你问我版纳的幸福是什么形状,那一定会是水花的形状。由水花汇聚而成的无形的网,将跨越山海、翻山越岭的所有人紧密相连,在这里,不分国籍、不论地域,只有相互泼水送祝福的温馨画面。
水的泼洒间,傣家人完成了对时间的“重置”——旧岁的疲惫被洗涤干净,新年的希望在阳光下升腾而起。
随着西双版纳州对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144小时免签政策施行,东盟国家的游客也纷纷前往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据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统计,仅4月12日至16日五天时间,全州接待游客222.6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预计26.65亿元。
在地文化资源已然撬动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大动脉,所以,“一瓢水”何以至此?我想你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策划:浦美玲
统筹:李榆林 姬祥虎 许芸翡
撰文:王琳 李赟静
编辑:曹路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