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笔者多年看新闻的经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每件大事的爆发,往往都是由一件小事作为的导火索。随着人们越挖越深,这件小事背后所牵动的一系列矛盾便浮出水面。
这次医疗领域的连锁事件不也正是如此吗?从肖大夫将患者滞留手术台四十分钟的医疗事故,到其婚内出轨被曝光的桃色新闻,再到董女士“4 4” 履历背后的“走后门”制度,这一系列事件最后像剥洋葱一样,最后将一个精英与群众间巨大且沉默的鸿沟剥开展示在了人们面前。
这其中,还属邱院士(董小姐导师)文章中的一段话最值得玩味。他抱怨道:
“到农村以后,那些赤脚医生他们是老大,我们还要培训他,出了问题还要我们负责任,还不能说这个赤脚医生有问题。”
字里行间满是对工农子弟的傲慢与偏见。不知情的人还会当做是邱院士的傲骨,还会指责是工农子弟或者偏袒工农子弟的那个时代。可当权贵子弟以 “4 4” 模式跨行学医时,邱院士身上那股子傲气又钻到哪里去了呢?莫非在这些人眼里,工农子弟去学医是对医学的亵渎,精英跨界学医则是 “吸引人间最优秀的人来学医”,如此双标,究竟是工农子弟兵因没法去海外读个野鸡大学镀金,所以不是他们眼中最优秀的那群人;还是说在这群人的双标背后,阶级的潜规则本就泾渭分明?
若说工农子弟不优秀,笔者还恰好就采访过一位家乡的赤脚医生白大夫,他的经历便是对这种论断最有力的反驳。作为 1949 年出生的贫农子弟,他 1965 年在 “六二六指示” 背景下,由大队资助到县城、北京学医。五年理论学习,三年临床实践,学成后面对市里医院挽留他留下来工作,他说:“大队出钱供我读书,不能忘恩负义。” 随后扎根农村医疗半个世纪有余。他们在邱院士眼中或许只是非优秀的医界群体,可现实中,他们才是用半生维护医疗资源平等,守护人民健康的战士。
可反观 “4 4” 体系的跨界医者,镀几年金,多上四年学,就可以当上医生,这个大部分人想当却都当不上的神圣职业。当赤脚医生在数年学习医术后,又迅速奔赴农村,奔赴最需要医生的地方,为广大人民群众从零搭建起医疗健康体系后。如今的某些精英却“只需要长大”就可以当上医生,甚至出现手术中因私事滞留患者四十分钟的重大事故。
这其中更值得深思的是精英学者的双重标准:工农医者偶有失误便被群起攻之,权贵医者的系统性漏洞却长期被 “集体缄默”,直到靠原配曝光和民众追查才被揭露。
这不仅是对“六二六指示”的背叛,也更是一种倒退。倒退成了马克思批判的那样,把学医这一神圣的名额堕落成了资本与权力下的利益交换筹码。某些精英既做不到赤脚医生那样的伟大贡献,又不敢在“4 4”体制曝光出来后批判。那我也不妨给这群人支个招:
建一所 “走后门医院”,从医生到保洁全用关系户,药品设备也要靠走后门采购,患者也需走后门才能就医,不是某某人的亲戚不让进。如此,特权阶层在闭环内 “自产自销”。既解决了群众的不满,又照顾了特权阶层的利益需求。那我们普通老百姓去哪看病呢?当然是白大夫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医生 —— 毕竟,“医者仁心”,从古至今都不是靠流淌多高贵的血统,而是靠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
董小姐肖大夫最好还是留给和他们一个阶层的人吧。我们普通人,是无福消受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