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马雅铃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拓宽致富路 都市白领变身西部“新农人”
阳光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特色园艺作物种植基地,一栋栋第三代设施温棚整齐排列。种植户们忙着采摘西红柿,拣选装箱后码放在路边,等待货车运走。
马雅铃一边在人群中穿梭,一边向记者介绍说:“这个品种叫普罗旺斯,主要作为水果来销售,价格比普通西红柿要高不少。”不疾不徐的语速里,满是乐观与自信。
“我曾经是一名都市白领,现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马雅铃颇为自谦地对记者说。
马雅铃幼年时生活在宁夏南部“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直到1996年,14岁的她跟随父母移民来到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四组。初中毕业后,马雅铃考入银川一所中专就读,临近毕业时,学校安排她和同学们一起去上海实习。实习期结束,她选择留在了上海。
“我从小就梦想着走出去闯一闯,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我来说,上海比家乡精彩太多。”马雅铃说,留在上海的日子辛苦但也充满希望,她通过刻苦自学提升了学历和技能,成为当地一家电子企业的白领,有着稳定的收入,也建立了自己的温馨小家。
这一待就是10多年。每次回家探亲,马雅铃都能看到家乡各个方面的长足进步。在由衷地为家乡感到高兴的同时,她敏锐地意识到,家乡的巨变也创造出很多发展机会。
2012年,马雅铃在许多人不理解的惋惜声中辞去工作,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她边工作、边观察,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2018年,园艺村发展设施农业,没有温棚种植经验的村民们都在迟疑观望。看到“无人捧场”,村委会无奈之下找到了正在一家企业工作的马雅铃,希望身为共产党员的她带头尝试一下。
“我感觉设施农业大有可为,搞好了还可以带动一大批人拓宽致富路。”马雅铃说,尽管自己也没有什么种植经验,但还是租下了6个大棚,心无旁骛地做起了“新农人”。
马雅铃边摸索边搞温棚种植。在专家的指导下,她不仅种植西红柿、芹菜等常规品种,还试种了流星瓜、长果桑等新品种。
6个大棚里的蓬勃生机,激发了村民们搞设施农业的热情。马雅铃手把手地从最基础的种植环节教起。种田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思维层面的大多数村民,对马雅铃的先进经验一时半会接受不了。马雅铃便组织农户们前往福建农科院以及宁夏的一些大型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帮助大家开阔眼界、转变观念。
习惯了种植传统品种的农作物,村民们对新品种的种植基本持抵触态度。马雅铃就自己先行试种,成功之后再向其他种植户推广,并把种植经验无私传授给大家。几年来,她的棚里先后种过台湾的四季长果桑、福建的“福红李”,还有流星蜜瓜、益生菌西红柿以及水果秋葵、新品食用菌、黑花生等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品果蔬,不但带动种植户们大大提高了收益,还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她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我们大棚产出的必须是高品质的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马雅铃经常用这句话提醒种植户们。从品质、营养含量到科学规范的种植方式等方面,她都会提出极高的要求。此外,她还积极改良温棚沙质土壤,提高肥力,降低种植成本。
看着种植户们陆续盖了新房、买了轿车,生活越来越好,马雅铃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农业产业的信心。2022年,为了更好地为种植户们提供指导和服务,她带头成立了永宁县红意农业专业合作社,将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现在,园艺村种植基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生产的果蔬远销北京、上海、甘肃等省市。
近年来,马雅铃获得了不少荣誉,包括银川市劳动模范。她说,当劳模就得有个劳模的样子,今后,自己将和种植户们一起继续探索学习种植技术,努力在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上开创新天地。(记者 马学礼 李静楠)
责任编辑: 董明强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