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某莹背后的“4 4”博士培养模式值得反思,这有损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根基。冯唐式的“家庭托举”论,是提倡家族势力对资源垄断与世袭化的委婉表达,更是对无权无势百姓不能为子女铺路的隐形批判。原生家庭伤害论的盛行,对解构我国传统家庭伦理具有潜在危害性。与涂磊等公知引发的男女对立现象类似,冯唐等公知倡导的“家庭托举”和“原生家庭伤害”等盛行,必然引发老幼对立现象的普遍出现。笔者认为,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必然会逐步激化其他一系列次要矛盾。
自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和董某莹事件曝光以来,引起了大众广泛关注。根据媒体报道,董小姐本科专业是经济学,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4 4项目,入学内科,导师院士骨科大佬,2023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其毕业博士论文为妇科影像学,正文不到30页。
经过几轮发酵,事件已远超私德问题,其背后的“4 4”制度问题,以及“二代”家庭托举问题已跃然纸上。更有人认为这是古代“门阀”制度的现代翻版,是家族势力对公共资源的垄断与世袭化。这种倾向若任其蔓延,将严重动摇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必须予以揭露与批判。笔者拟从“家庭托举”角度进行阐述。
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冯唐式“家庭托举”言论,不由得引人深思。
据百度百科报道,冯唐,1971年出生于北京,原名张海鹏,蒙古族,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获得美国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并出版书籍若干,其名声显赫。他是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医生,其好友有柴静(曾加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等。其一系列揭示家庭问题的观点相当“引人瞩目”,可与曾盛行一时的男女感情博主涂磊相媲美。
列举其网评10W 的典型冯唐观点“家庭向上托举,而非儿孙自福”如下:爷爷不努力,爸爸就会很辛苦,爸爸不努力他的孩子就会很艰难,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享福,你不努力孩子只能从头开始,这并不是什么毒鸡汤,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一个好的家庭不是多么的衣实富有,而是一代一代的向上托举,让下一代更上一层楼,只有这样才能代代传承,一家幸福三代拼,重担一末压一代人,祖上不思多铺路,后辈子孙累断魂。
而今,董小姐的典型的家族托举之路,一定是冯唐倍加推崇的典型事例吧。然而,对于我们普通的百姓而言,这样的祖上铺路是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当前,普罗大众的父母勤勤恳恳,节衣缩食,抚养孩子成人,能达到衣实富有,家境殷实,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家庭水平。能集齐六个钱包,购买一套商品房已经竭尽全力。可见,冯唐式祖上铺路的“家庭托举”,隐藏着对大多数百姓不能为子女铺路的含蓄批判。若上述观点盛行,必然引发老幼对立,解构传统家庭伦理,引发家庭矛盾。
同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网络新词总是层出不穷,往日有屌丝,小仙女,普信男等,今日有“原生家庭”。利用搜索词“原生家庭”,所出现的都是对原生家庭的批判。电视剧《天道》中“如果说养儿就是防老,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往日有涂磊语录“婚姻需要仪式感,男人没有在节日给你买礼物就代表这个男人不爱你”,今日有”家庭向上托举,而非儿孙自福”。这些观点似是而非,很容易迷惑人。
上述观点,片面的对父母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却对子女应尽的义务只字不提。世界范围内,仅有中国是这样的情况,即普遍现象是父母对子女是无私付出的(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如此),而子女的回馈是相当匮乏的。在婴儿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父母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劳动,以及全程陪伴,而子女在父母的病榻前,又有几天陪伴呢?当前,有条件情况下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的比例占大多数。这也反映了新时代的家庭关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正所谓“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但孩子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关于“原生家庭伤害论”的盛行,有网友评论一针见血的指出:“男女对立,老幼对立,亲缘对立,它们真是煞费苦心”;“起初,感觉原生家庭伤害论有一定道理。但当满世界都是这个说法时,严重怀疑是有预谋的破坏我们的中华传统理念”;“父母生我养我,必然会有父母的烙印,但自己的落魄失败归咎于原生家庭,这是无法容忍的”。笔者认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还会逐渐激化其他次要矛盾。
总而言之,应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个人品行的自我修炼,强调“仁义礼智信”,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传统家训思想在这方面均有十分详尽的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思想精髓,为新时代家庭观提供了思想源泉。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摘自“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