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云南南华:校地携手 探寻乡村振兴“非遗 ”样板

发布时间:2025-05-08 19:07:32

  东南大学挂职南华县的10名干部被授予“南华县荣誉市民”称号、绣娘刘子萍“突如其来”的拥抱、绣娘们给挂职干部的手写感谢信……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都在记录着东南大学2013年定点帮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以来,南华县和东南大学校地携手,共同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从传统手工艺发展为现代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亮丽名片的“样板”故事。

  校地共建,打造彝绣产业新生态

  校地携手将彝绣帮扶列为重点工作,成立彝绣产业发展专班,东南大学校领导到南华调研彝绣产业20余次,累计投入专项帮扶资金1400余万元,其中,投资230万元建设的“至善彝绣馆”,由东南大学师生团队设计打造,集产品展示、文化体验、线上线下销售等功能于一体,获评“国家乡村工匠研学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现代化彝绣展示销售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预计2025年8月正式运营,将进一步完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通过“高校智力支持 政府政策保障 企业市场运作”模式,南华彝绣成功实现产业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人才赋能,激活传承创新内生动力

  连续两年举办海峡两岸高校南华彝绣艺术创意大赛、连续三年举办“东大杯”彝绣技能大赛,通过“以训代赈、以赛代训”模式,培养彝绣能手3882人,手绣制作工高级教师18人,“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45人,丁兰英被评选为“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入选“2023年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培育经营主体51户,扶贫车间8个,年销售额超千万元龙头企业1家、超百万元企业3家,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全国美丽工坊。

  跨界融合,擦亮民族文化金名片

  校地携手成立郑德东教授民族刺绣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研发“遇见南华”等4大系列百余款文创产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产品畅销福建、上海等地。创新打造“南华彝绣·文化驿站”模式,在全国建立文化驿站25个,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网络。通过“彝绣 ”模式,开展敦煌文化联展、云锦技艺融合等特色活动,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火花。其中,“我把敦煌绣给你看”主题展览将千年敦煌艺术与彝族刺绣巧妙结合,开创非遗保护新范式。

  在校地携手推动下,2024年,南华彝绣产值突破1.18亿元,带动5600余名彝绣能手及119名残疾人实现彝绣就业,家门口的“就业车间”让高级绣娘月收入突破8000元,更多农村妇女靠彝绣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美好生活愿景。

  云南网通讯员 周晓梅 王咏梅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