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模样千般万种,有人在花丛中定格美好瞬间,有人在欢声笑语里追忆往昔岁月,在德宏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热血为底色,用坚守作注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青春答卷。
五四青年节前夕,走进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四位不同年龄段移民管理警察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70后”的坚守:户籍窗前的“青春刻度”
“2001年,我23岁,大学毕业那年参军入伍,当时坐卧铺大巴车,一天一夜才到芒市。”回忆起刚入伍的情景,谭家泉的语气中依然带着初入军营的感慨。“第一次下乡,所长带着我和另外一名同事,开着北京吉普走了一个多小时,车走不了了,所长说剩下的路我们得靠双脚,我们就这样一家一家去走访采集资料。”这段经历成了谭家泉的青春征程的起点。
2016年,谭家泉转岗成为户籍民警。面对新工作,他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晚上挑灯苦读户籍政策。随着户籍管理迈向信息化,他主动放下“老民警”的架子从头学起。从学习打字开始,他把操作步骤抄在便利贴上,贴满办公桌反复练习。看着档案室里满满当当的老档案,谭家泉感慨道:“这些都是以前手工操作时的档案,以后这样的档案会越来越少,现在都实现电子化管理了。”三十余载春秋,谭家泉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为青年民警树起爱岗敬业的榜样。
“80后”的担当:社区里的“跨界守护者”
2004年,大学毕业后的尹兆贤怀揣着报国参军的念想,毅然选择入伍。因家中十几个亲人都是军人,这份情怀早已深深扎根在他心中。加之自身学医的专业基础,还取得了医师资格证,入伍后他便被分配到卫生队从事医疗工作。
2019年,尹兆贤转隶成为社区民警。从身着白大褂到换上藏蓝警服,他迅速投身全新领域。白天走街串巷走访辖区,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夜晚则埋头钻研系统知识,挑灯学习到深夜。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尹兆贤充分发挥自己的医学专长,不仅处理警务工作,还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进行健康指导,如今,辖区群众依旧亲切地称呼他“尹医生”,“小尹,我这里不舒服该咋办”,这样的问询声常常在社区里响起。谈起从医从军的经历,尹兆贤的话语中满是温暖与自豪。
十余载春秋更迭,他始终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键盘敲出便民服务的新通道,将“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服务初心,践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
“90后”的热血:木康检查站的“尖兵”
2015年,19岁的钟履鹏怀着满腔热血踏入军营,“下连队第一天,迎接我的是20公里拉练,那是我最惨的一次。”2019年,他主动申请前往有着“半年雨水半年霜”恶劣气候的木康边境检查站。“来到木康站后,我才真正接触到查缉工作,第一次执行查车任务时,我走到车前拦下车辆,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连该说什么都不知道,手也止不住地颤抖。”钟履鹏坦言初入岗位时的青涩与忐忑。
为了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他开启“魔鬼训练”模式:白天,钻进闷热难耐的车底,仔细检查每一件货物;夜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标准的检查手势,不断打磨执法术语,常常训练到深夜。
2023年除夕夜,一辆满载木炭的货车驶入检查区。凭借多年经验,他敏锐察觉异常:“停车!检查!”在弥漫的炭灰中,他和战友连续奋战3小时,成功查获92.45公斤毒品,钟履鹏被授予一等功,他用沾满炭灰的双手和坚毅的双眼,在边境线上书写着属于90后的滚烫青春,诠释着国门卫士的使命与担当。
“00后”的创新:移民宣传的“弄潮儿”
“作为‘00后’新警,我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要把新奇大胆的想法变成作品。”从警两年的王正眼中闪烁着光芒,话语间满是青春的蓬勃朝气。2023年加入国家移民管理局后,“如何让移民管理工作被更多人看见”成了他心中的奋斗目标。从培训结业到木康边境检查站,他主动投身宣传工作,一头扎进这片充满挑战的领域。
白天,他扛着相机紧跟老民警,捕捉查缉一线的每个瞬间;夜晚,他对着教程反复琢磨视频剪辑技巧。通过灵动的镜头语言和鲜活的文字,他将国门卫士的坚守故事传遍四方,让青春的热情与创新思维,在宣传阵地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不同的年龄,同样的热血;不同的岗位,同样的信仰,移民管理警察用行动证明:青春,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是守护家国的永恒誓言。
云南网记者 龙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