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时代开始呼唤黄巢

发布时间:2025-05-05 22:17:59

  中日友好医院引发的“门阀”质疑,还在舆论场上进一步发酵,上文老猫讲了前因后果:被关系户反噬的权贵阶层

  今天想聊聊一些令人不安的变化:这两天有许多自媒体念叨“黄巢怎么还不来”,并引起无数点赞转发。

  黄巢,山东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从出身地能看出,他对考公无比向往,曾多次参加科举,但始终没被录取。  

  后来因为关东大旱,出现百万饥肠辘辘的流民,黄巢趁势而起,积极收拢饥民,并响应王仙芝起义。

  腐朽不堪的大唐挡不住黄巢,被他进入洛阳,随后黄巢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并登基称帝,建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这个草莽政权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被唐军和藩镇联合绞杀,黄巢退出长安后,于逃难路上遇害。

  但就是这个旋起旋灭的农民政权,却被后世无数文人恨之入骨,甚至出现各种荒谬的段子,如说他“以人肉为食”。

  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

  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上述内容出自官方正史《旧唐书》,大意是黄巢率军攻打陈州时,出现了粮草不足,于是命人打造舂磨砦。

  舂磨砦由几百个巨型石臼组成,石臼原本用于舂米,如今用来舂人,他们将活人放入其中,接着将其磨碎,合骨而食。

  一时之间,陈州附近地区沦为人间地狱,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百姓,被生生投入石臼中,成为黄巢军的“粮食”。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见识不足的古人将其说成吃人魔王,今天的人则普遍将其归为谬论。

  活人被碾成肉泥,真的能吃吗?

  骨头、头发、五脏六腑、尿、屎、肉,最后会全部混在一起。

  这得腥臭成啥样啊?和直接吃屎也没区别了!

  进一步要思考,为什么要编这种恶毒的谣言?因为文人士大夫是真的恨黄巢!

  黄巢这场短暂的农民起义,不仅敲响了大唐丧钟(唐朝末代皇帝被黄巢余部朱温所杀,距离黄巢之死23年),也彻底毁掉了士族门阀!

  黄巢对百年门阀的打击,全方位且毁灭性,那些从两晋时代就开始称雄的门阀,经“黄巢之乱”后一蹶不振!

  门阀在人口、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古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因此发生巨大改变。

  门阀起源于魏晋时期,源头是曹操父子开创的“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本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被门阀士族所把控。

  由于推荐权大多由门阀士族把控,他们在评定人才品级时,主要依据家世门第,而非才能。

  门阀子弟能够轻松获得高官厚禄,寒门子弟却很难有出头之日,阶级差距判若天渊,阶级流通彻底堵死!

  历史课本上引用的那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政治上,门阀垄断了朝廷的重要官职,形成了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的局面。

  他们在朝堂上拥有巨大的话语权,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门阀的势力,更是达到了政治顶峰,出现了 “王马共天下” 的特殊政治格局。

  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得不与门阀士族共治天下 。

  经济上,门阀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并通过不断兼并土地,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庄园经济。

  庄园内不仅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还涵盖了手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大量的佃农依附于门阀,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使得门阀族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文化上,门阀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他们掌握文化资源,垄断文化传承,当时的文化名人,几乎都出自士族。

  大家比较熟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就出自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意识到门阀势力的膨胀,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推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对官职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机会,阶级流通重新打开,穷人子弟也也有了入场券。

  门阀并没有坐以待毙,虽然科举制的推行,使得他们没法再垄断官场,但他们很快就有了别的对策。

  门阀士族凭借着深厚的底蕴,大力扶持家中子弟,那些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就能凭借家族的优势迅速升迁。

  而他们的子弟进入官场后,为了扶持不争气的“自己人”,开始频频利用科举漏洞。

  唐朝中期以后,门阀士族参加科举的与日俱增,当时没有“糊名”制度,反而采用 “公荐”、“通榜”等手段。

  用今天的话来说,当时考卷姓名栏都不密封,而且流行“导师推荐”制度,只要被德高望重的导师认可,就可以免试录取。

  从积极面看,这种做法兼容社会公论和舆情呼声,避免出现怀才不遇的“沧海遗珠”

  从消极面看,真的就太多了,肯定给人情和权势留下各种干预空间。

  唐朝官方自己都承认,“亦有胁于权势,或扰于亲故,或累于子弟”。

  主考官在科举之前,已列好中举者的名次,出现了“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先,固已定于胸中矣”。

  门阀利用手中的权力,勾结科举的主考官员,为子弟或裙带关系谋取不正当利益,各种弄虚作假,到处暗箱操作。

  原本作为流通渠道的科举制,渐渐成为权贵集团的“察举制”。

  文宗大和二年的进士考试,由崔郾出任主考官,担任太学博士的吴武陵向其推荐杜牧。

  为了证明杜牧确实有才华,吴武陵当场拿出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这篇雄文令崔郾非常吃惊,直呼大才。

  于是吴武陵提议,“请侍郎与状头(元)”,结果崔郾回答“已有人”,只能给杜牧第五名,因为前四名已经定好了。

  考场黑幕不断的结果,自然是门阀子弟重新占据要害岗,寒门子弟越来越没机会实现阶级跃迁。

  门阀世族非但没有被科举限制,反而利用其中的漏洞,让子弟不断地应举中第,进一步扩大了家族声势。

  而那些被剥夺机会,看不到前途的寒门子弟异常愤懑,在不断积累的情绪中,他们等来了“天命人”黄巢。

  《资治通鉴》对黄巢如此评价: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

  史书惜字如金,聊聊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落榜生的愤怒: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

  黄巢文采究竟如何,已经成了永远的谜题,历史上只有几首(怀疑伪作)菊花诗流传下来。

  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有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假如真是黄巢所写,说明他是真的有些才华,如果是公平考试,竞争不过士族,他会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提着脑袋去造反么?

  他起义时也曾发布檄文,历数大唐朝廷罪过,科举不公就是重要内容。

  可见他一直对于科举失意,考场黑幕耿耿于怀,认为“朝廷负我”!

  但朝廷的那些权贵阶层,那些高高在上的门阀士族,看不到一个落榜生的愤怒,无非是一只蚂蚁的挣扎。

  直到黄巢的大军进了长安,直到报复的屠刀砍刀身上,直到“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

  黄巢用暴力做了最后清算,这种彻底推倒重来的方式,付出的社会成本远超想象。

  唐末可怕的战乱,导致系统崩溃的灾难性后果!

  人口从5300万锐减至1600万,文化典籍损失不可计数,更催生出五代十国的大分裂,衍生出无数凄惨的人间悲剧……

  后来北宋对科举做重大革新,用“糊名制”切断考官与考生的关联,用殿试让皇帝成为最终仲裁者,用南北分卷保障地域公平。

  这些措施虽不完美,但确实开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流动空间,这些变化不能不说和黄巢有一定关联。

  我们走后,他们的科举会糊名,考试不敢再偏袒门阀,会让你们有机会当官,这不是他们突然变成了好人,而是我们来过!

  当社会流动通道被既得利益者把持,当公平竞争沦为表面文章,当底层精英的上升路径被系统性堵塞。

  那黄巢的幽灵,就会在历史长廊中若隐若现,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不是什么预言,而是基于千年中国史,提炼出的政治力学:压力没有消失,就会转移;问题不去解决,就会变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