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洋:科技教育浪潮中的领航舵手
在技能竞技的璀璨星河里,总有一些闪耀的团队与人物熠熠生辉。吉林省第二届技能竞技大赛的赛场上,长春科技学院参赛团队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以精湛技艺、沉稳心态和拼搏精神,斩获3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及3个优胜奖项,惊艳众人。而带领这支团队披荆斩棘、勇夺佳绩的,正是该校副校长刘洋。
兴趣萌芽,开启技能逐梦之旅
儿时的刘洋,生长在长春市奢岭的一个普通山村。父母为生计四处奔波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掌握一技之长、改变命运的渴望。2005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技术的浓厚热爱,初中毕业的刘洋踏入了长春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大门,毅然选择了数控加工专业。
初入这一全新领域,数控加工那电脑控制下设备加工的奇妙场景,瞬间点燃了他内心的热情,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基础编程的晦涩字符,到复杂工艺操作的精细技巧,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课余时间,他一头扎进实践操作中,反复尝试、不断摸索。在不懈努力下,他成功加工出一副国际象棋。尽管那时的作品还略显稚嫩,但这小小的成就却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他开始意识到,数控加工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操作,而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是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创造之旅。从此,他在这条技能逐梦之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坚定的步伐。
实践淬炼,完成从匠人到师者的蜕变
2007年7月,刘洋带着在校园里积累的知识与技能,踏入了长春广友机械精密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启了实习生涯。在这里,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如鱼得水般迅速适应了工作环境。他不仅积极学习工艺流程和操作技能,还主动自学计算机相关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提出了应用自动化程序进行加工生产的想法。这个想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为了将想法变为现实,他日夜钻研,历经数十个日夜的摸索、检验和修正,成功实现了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编程。这一创新成果在企业中引起了轰动,它不仅降低了企业耗材损耗率,减少了手工编程的失误,还大幅提升了企业日生产率,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刘洋也因此成为了公司里工资涨幅最快、晋升最快的员工,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实习生到优秀技术骨干的华丽转身。
2008年春,长春工业高级技工学校面向社会招聘数控机床专业教师。凭借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刘洋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重返母校担任数控实训指导教师。那一刻,年仅19岁的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任,更是培养未来技能人才的使命。
面对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学生,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他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深造,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跨越式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赛场上不断磨砺自己,屡获佳绩,为自己的教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赛场砺兵,以赛促教铺就成才之路
2018年3月,刘洋带着学生踏上了前往广东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集训的征程。然而,当他们抵达集训基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深感压力。与现场的高手、强队相比,学生们在准备上存在明显差距。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刘洋没有丝毫慌乱。他迅速调整状态和思路,决定先不急于训练,而是带领学生用一周时间仔细观察、记录其他队伍的优点和长处。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如同敏锐的猎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操作技巧到团队协作,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学习。
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接下来的训练更加有的放矢。在集训的最后阶段,刘洋和学生一起在训练车间里挥洒汗水。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与他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没有空调的车间,酷热难耐,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抱怨。训练结束后,他们就在机床旁铺上垫子,和衣而眠。就这样,他们创造了一个月集训近430个小时的惊人纪录。
当得知学生的成绩位列全国第五并入选国家队时,刘洋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这次经历,不仅让学生们在技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让他们明白了坚持和拼搏的意义。而刘洋也更加坚定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理念,他希望通过比赛,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科研攻坚,引领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2019年,刘洋作为“全国技术能手”被引进到长春科技学院任职,担任机械技能开发中心主任。他深知,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是推动教育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于是,他提出了“比技能、促质量、求提高”的比赛观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带领中心教学团队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方式,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递给学生。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刘洋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近年来,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共取得创新成果12项,转化成果107项,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3人、“吉林省技术能手”58人,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面对我国精密生命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卡脖子”的难题,刘洋主动请缨,加入了“单细胞分选”科研项目。他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安全。他从工程研发和生产细节入手,精心设计用于精准位移和精密操控的消间隙微型丝杆位移装置。在研发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对原理、材料、工艺、装调等各个环节进行反复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性能的细节。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2020年2月,世界首台基于激光能量技术的单细胞分选仪成功发布,并经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04)认定为国内外首台套。这一成果的诞生,不仅解决了单细胞分选仪稳定性问题,更为我国精密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刘洋的科研成果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际应用和产业推动。他提出,长春科技学院应以培养未来科技领袖为目标,启动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科技前沿领域的专项奖学金,吸引具有潜力的学生投身科研事业;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真正的科研项目,提前适应科研工作环境,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储备人才力量。
勇担使命,为技能人才培育领航
2024年3月,刘洋肩负起长春科技学院副校长一职。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坚定地表示:“新时代技能人才要努力成为攻关新兴技术、破解工艺难题的行业专家。我们要让更多技能人才家喻户晓,也要努力培养、打造更多技能明星、行业专家!”
在他的引领下,长春科技学院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理念,投身于科技教育事业。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师生的视野。
刘洋就像一位领航者,在科技教育的浪潮中,为学校和学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科技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有能力、有理想、有担当的技能人才。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姚婉如/整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审: 房彦妮 复审: 郭龙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