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车企的竞争从电动化“上半场”转入智能化“下半场”,车载芯片的角色正从单纯的零部件跃升为车企的战略性资源。2025上海车展不仅是整车企业展示前沿技术的舞台,也成为智能辅助驾驶芯片厂商争夺行业话语权的关键战场。
本届车展专门设立了“中国芯展区”,来自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150余家成员单位的1200余款国产汽车芯片集中亮相,展区面积达400平方米,参展企业、展品数量和展览面积创历届之最。
车展首日,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等芯片企业就纷纷发布最新的产品和战略,包括推出算力更高的芯片,与车企达成战略合作以及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其中,黑芝麻智能与英特尔的战略合作成为焦点,而地平线、芯驰科技等企业也纷纷亮出技术底牌,中国本土芯片企业为抢时间窗口加足马力。
英特尔是今年首次参加上海车展。2024年初,英特尔发布了第一代SDV(AI增强型软件定义)座舱SoC(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此次车展发布了第二代SDV SoC,并宣布与黑芝麻智能共同开发舱驾融合平台,整合双方在智能座舱芯片(英特尔SDV SoC)和辅助驾驶芯片(黑芝麻华山A2000、武当C1200)的技术优势,打造跨域融合解决方案。该平台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座舱交互与辅助驾驶功能的深度联动,支持从L2 到L4的场景需求,并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参考设计。
黑芝麻智能首席营销官杨宇欣4月29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供应链正在快速重构,中国核心供应链在全面融入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跨国车企绑定中国供应链,中国供应链已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赋能”,成为全球创新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供应链走向全球,构建全球化服务能力。本土供应链凭借技术突破、快速响应和成本优势,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竞争将不仅是单点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协同能力和供应链整合效率的较量。
除了和英特尔合作外,黑芝麻智能近日也发布了基于武当系列芯片构建的安全智能底座,联合东风汽车、均联智行宣布,基于武当C1296芯片的首个国产单芯片中央计算平台量产启动,该舱驾一体化方案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从本次上海车展芯片企业战略来看,芯片企业推出的产品算力和集成度更高了。比如地平线推出征程6P芯片,算力达560TOPS,采用端到端技术架构,可同时处理20路摄像头数据,满足城区复杂场景下的实时决策需求;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芯片家族基于7nm车规工艺打造,实现单芯片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芯擎科技“龍鹰”系列智能座舱和“星辰”系列高阶辅助驾驶全矩阵芯片集中亮相。
随着本土芯片企业的集体崛起,长期以来由英伟达Orin-X和特斯拉FSD主导的全球智驾辅助芯片市场出现松动。方正证券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2024年全球智驾域控芯片装机量528万颗,其中英伟达Drive Orin-X系列占比近四成,特斯拉FSD市场份额达25.1%,而华为昇腾市场份额达到了9.5%,地平线占据了8.2%。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已经和多家主机厂绑定合作,并获得定点。对于智能驾驶芯片企业来说,推动大规模量产十分关键。当前,本土芯片企业数量仍较多,芯片产品能否真正大批量上车决定了未来企业的生死。
本土芯片企业有三方面优势,一是供应链安全考量,在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车企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二是性价比优势;三是服务响应速度,本土企业能够为车企提供更快速的定制化服务和现场支持。不过,从国内芯片企业推出的产品来看,其多适用于入门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普遍搭载在20万元以下的车型上。蔚来、小鹏、理想等高端产品应用的芯片仍被英伟达占领主要市场份额。
对于与英伟达在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芯片上的竞争,杨宇欣此前对记者表示,全球AI芯片发展整体落后于英伟达半拍到一拍,但就智能驾驶产品而言,从产品性能、功能、成熟度上,正在逐步拉平。他认为,高阶智驾一仗还没有开始打,未来二到四年,随着城市NOA技术成熟和大规模普及,国际芯片在这一领域的战役才会刚刚开始。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