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近年来,我省各地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动脱贫人口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脱贫地区整体面貌不断改善,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4月23日起,云南网开设“云农增收记”专栏,集中展现云南各州(市)在促农增收方面的务实举措、积极成效。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立足州情实际,把促进脱贫人口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通过聚焦产业发展、深化利益联结、加强服务保障、开展技能培训“四轮驱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端稳“幸福饭碗”。2024年,全州已实现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38.79万人。
蔬菜丰收 康关福 摄
聚焦产业发展,释放就业潜力
2024年,红河州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好产业与就业联动,大力推动水果、蔬菜、鲜花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培育建水“金剪刀葡萄疏果工”、弥勒玫瑰花工等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劳务品牌,充分释放就地就近就业潜力。
泸西县通过发展小香葱产业,带动6万余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累计创收超18亿元。弥勒市小河边村通过引种鲜食玫瑰花,拓宽农村脱贫人口就业渠道,形成了“家门口”有产业、可就业的“双业”氛围。
泸西小香葱产业带动就业 图源: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截至去年7月,红河州在“产业 就业”模式带动下,已促进农村脱贫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15.26万人。
深化利益联结,实现多方共赢
近年来,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按照“党建引领、村企联建、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工作思路,采取“公司 村集体企业 农户”模式,依托蓝莓产业探索实行“622”联农带农益农新机制,将蓝莓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有力推动了当地群众从“务工者”向“创业者”转变。
当地农户种植的蓝莓丰收 图源: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截至2024年11月底,草坝镇累计通过“622”模式发展蓝莓家庭农场80个,助力村民实现创收1654万元以上,带动32个行政村的2万多农户增收。通过深化利益联结,蒙自市草坝镇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集体受益、企业发展的多方共赢之路。
加强服务保障,激发就业潜能
近年来,红河州着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构建“15分钟就业圈”,将就业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通过建设“线上 线下”零工市场、零工驿站以及开发“红河州数字零工市场”网络服务平台等,为群众提供精准、便捷的就业信息和资源。
个旧市五一路的零工市场 图源:个旧市融媒体中心
开远市围绕“五心服务”打造“15分钟就业圈”,创建“毗邻车间”“零工驿站”,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赋能。元阳县聚焦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构建“政府 市场 企业 人才”模式,建设全方位人才服务链,全力打造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助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园区已入驻企业20家,输出劳动力2.6万余人次,服务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地208家企业。2024年,元阳县累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7.4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7.75万人。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
聚焦提升职业技能对促进就业的“溢出效应”,红河州按照“项目化”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葡萄种植、陶瓷制作、文旅服务、家政服务等特色技能培训项目,推动就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质量。
葡萄栽培技术培训 图源:建水县融媒体中心
截至2024年7月,全州共组织329个班次16475人开展挖掘铲运、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照明电路维护等技能培训,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2368人。
下一步,红河州将持续加强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深化拓展“622”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务实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优化技能培训,让更多群众端稳“幸福饭碗”。
云南网记者 张瑞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