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听心声,共话未来!“青言青语·文化与科技同行”青年交流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30 11:11:27

原标题:“青”听心声,共话未来!“青言青语·文化与科技同行”青年交流活动举行

(记者 刘杨 杨鑫阳)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科技是国家的脊梁。当文化遇见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29日下午,“青言青语·文化与科技同行”青年交流活动在郑州市新华书店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齐聚一堂,共话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此次活动由河南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共青团河南省委共同主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承办,郑州市新华书店协办,黄河水利委员会、省科技馆、UFO.WORK公司以及省管文化企业青年代表共18人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以“主题分享 交流互动”的形式展开。主题分享环节,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好书责任编辑、融合出版与创新研发部副主任刘燕芳,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秋芬,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VR”大空间项目主管、青年业务骨干苑峥,河南省科学技术馆办公室副主任贾孟哲,UFO.WORK合伙人、副总裁杨孟等5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怎么向大众解读盾构与其价值?中国高铁是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现场,刘燕芳以案例入手,讲述了科普图书如何打破科技与大众之间的壁垒,让晦涩的技术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卡脖子’技术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脉,是科技竞争中最关键却也最深的领域。而大众读本恰恰是连接高精尖与社会认知的桥梁。”刘燕芳表示,文化传播作为科学的“翻译官”,也是文化的“摆渡人”,真正的科普不是把实验室搬进书店,而是要用科普阅读搭建桥梁,点燃每个人的好奇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治理与保护中,科技是有力支撑,文化是深厚底蕴。“我今天专门带来了《黄河生态纵横》这本书,是我们《慧眼识河》科普图书的第二册,讲述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张秋芬说,科普需要“量体裁衣”,对于技术人员来说,科普并没那么容易,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和大家互相学习、一起加油,为大众呈现更多更有意义的科普内容,让黄河治理的科技密码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生态智慧。

在数智时代,非遗传承面临新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先进技术让古老非遗焕发生机?苑峥从具体项目出发,为大家揭开空间智能技术的奥秘。“空间智能为文化提供了多元、沉浸式的新载体,让文化可以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动态、交互性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苑峥表示,未来,空间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创造更多的文化科技交互的创新成果。

科技馆作为科普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任。贾孟哲分享了在科技馆中如何简单易懂地呈现科技知识,普及更多人群。“我们作为科普工作的一线实践者,特别是面对青少年群体时,深刻体会到科普工作的核心不在于知识的单向灌输量,而在于受众的理解度和接受度。”贾孟哲说,科普的转化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要不断解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通俗化表达和可视化呈现拆解抽象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挖掘,深入挖掘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故事和精神内核,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

杨孟分享了科技与文化在创新创业中的深度融合与变化。“工作15年以来,我主要跟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打交道,我身上有三个标签:管理咨询顾问、科技孵化顾问、企业效能顾问。”杨孟举例,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为近100家企业打造了企业数字化底座、建立“AI 场景”各种应用、接入各个模型为企业降本增效。“像以上这些产品推陈出新,在各个企业得到应用实施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社会终将形成一种新的数字化氛围,形成高效的办公文化,进而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在交流互动环节,多位来自省管文化企业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分享了对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前沿想法。大家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优势,积极搭建科研与文化传播的跨界桥梁,助力科研成果“破圈传播”,在服务我省“四高四争先”上担当作为、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