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乐都:千年古邑的生态蝶变与绿色新生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陈郁 报道)在湟水之畔,有一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千年古邑——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这里承载着河湟文明的深厚底蕴,见证了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而如今,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乐都正以一场震撼人心的生态变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传奇,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乐都的生态嬗变,是对“两山”理念的深刻践行与生动诠释。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乐都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植于发展的血脉之中。以“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的“三绿”建设为核心,一场关乎生态与未来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从数据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这场变革的力度与成效。截至2024年末,乐都区林地面积拓展至133.15万亩,草原面积达164.6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0.90%,森林覆盖率达41.02%,城区绿化覆盖率更是达到45.43%。这些数字背后,是乐都人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从荒山秃岭到绿树成荫,从尘土飞扬到花香四溢,每一寸土地的变化,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
生态环境的改善,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带动了乐都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碾伯寨子梨文化活动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百年梨园,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梨花盛开时,漫山银白,宛如梦境;果实成熟季,果香四溢,丰收满溢。通过七届梨文化活动的精心培育,这里累计吸引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千万,成为乐都乡村旅游的闪亮名片,而第八届梨文化活动更是推陈出新,融入热门文化元素,设置特色打卡点,预计吸引30万游客,让更多人领略乐都的魅力,也让周边村民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
洪水镇高家湾村韩常宽的故事,是乐都绿色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2016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他承包荒山,引进“仙女果”进行试种。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终于成功培育出一片硕果累累的果园。如今,园内7.4万余株“仙女果”树郁郁葱葱,年产量可观。不仅如此,果园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每年吸纳800余人次务工,累计支付工资近90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乐都的绿色产业发展,已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草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达165.82万亩,产值达12,278.26万元;各类绿色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累计建成4.24万亩;林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2024年末已发展至397家,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乐都对生态建设的持续投入。“十四五”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三北”工程等项目高效推进,完成各类营造林87.52万亩,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建设严格落实,管护面积达109.25万亩。水利灌溉设施不断完善,义务植树活动常态化开展,草原改良科学推进,为绿色产业的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漫步在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70棵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枝繁叶茂。它们是乐都生态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古老文明的守护者,而城市中“推窗见绿地、出门见公园、散步闻花香”的惬意,更是乐都生态建设成果的直观体现。
“我们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让乐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海祯满怀信心地表示。
从历史深处走来,乐都带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如今,这里青山如黛,绿水潺潺,产业兴旺,百姓富足。这不仅是一场生态的变革,更是一次文明的升华。乐都用实际行动证明,生态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在未来的日子里,乐都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绿色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生态传奇与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