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这场全国性交流研讨活动,为何在楚雄南华召开?

发布时间:2025-04-27 23:07:36

  4月27日上午,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18协同组交流研讨活动在楚雄州南华县启动,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南华县等地的第18协同组成员专家、学者,将围绕“山乡科教·育见未来——西部山区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主题进行为期4天的交流研讨。

  作为曾经的教育弱县,南华为何能承办科学教育会议?又为何能让来自北京、鄂尔多斯等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见证西部山区科学教育的亮眼成果?

  南华县地处滇中腹地,享有“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国际鸟道”等美誉。近年来,南华县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构建了“1235”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行机制,2024年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成为云南省5个入选县之一。

  构建“一套机制”。2024—2025学年,南华县有专兼职科学教师337人,建立了“1 —1—2—X”工作机制,全方位整合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云南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等多所支援高校合力,专项编制招聘专业科学教师,将科学课程与课后服务纳入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建设高质量科学师资队伍。

  确立“两项理念”。全县上下培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并非仅限于高科技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科普教育”“科学教育不同于传统课程,需要构建一个学科融合、社会协同的宏大科学教育格局”两个理念,为科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让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

  深化“三个课堂”。筑牢“第一课堂”主阵地。探索建立“上午培训、下午练习、晚上试讲”的科学教育培训模式和全员实地督课模式,为317位教师提供57场指导反馈,科学课堂量化评价提升9.9%,2024年,南华县3项省级课题获准立项,4项州级课题顺利结题,24项县级课题立项。

  激活“第二课堂”新引擎。深入挖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植物、特殊气候等优势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STEM课程,创建“一校一特色”格局。成功签约“华为科技小课堂”,引入“不插电”人工智能计算思维项目,培训项目教师58名,在6所学校开展试点,计划年内全县推广。

  开辟“第三课堂”新天地。2024年来,举办“社会科普大课堂”44期,科教经验在全州推广。东南大学等高校28位教授及21位本地专家通过“云上科学桥”“至善科技夜”等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学生年均参与4.3次。举办“至绘心声”科学美育、暑期科技夏令营17场,受益学生1300人次。整合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各类科普互动场地,全方位拓展学生科学学习空间。

  做好“五道加法”。做好教师培训、场馆建设、课程资源、课后服务、科技活动“五道加法”,组织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专项培训1268人次,在东南大学帮扶下建成至善科技馆11个,其中2个被评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科学研学基地29个,结合各乡镇特色打造校本课程10个,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荣获国家省州科学相关奖项400余项。科学教育点燃创新火种,随着南华“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化,科学的种子正在南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创新的灵魂正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自由生长,科学教育的星火,将照亮孩子们更加广阔的未来。

  云南网通讯员 杨霞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