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在飞机翅膀下“穿针引线”的筑梦人——记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飞行区工程部主管张袁城

发布时间:2025-04-27 12:07:33

  凌晨3时,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东二跑道施工现场,探照灯划破夜幕。2024年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袁城站在填方区的高坡上,手中的对讲机不断传来调度指令。他的工装口袋里那枚褪色的空军地勤徽章,仿佛在呼应这片土地上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

张袁城(中)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飞行区建设工地。

  1997年,18岁的张袁城加入空军某部,成为战斗机地勤兵。8年间,他养成了对细节的极致苛求:“一颗螺丝松动都可能引发事故,地面保障容不得半点误差。”2006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带着这份“守护者基因”进入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飞行区的管理人员一路成长为工程主管。

  2021年,总概算665.45亿元、设计年旅客吞吐量9500万人次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飞行区工程以207.21亿元投资、2亿立方米土石方量成为“超级工程”。面对24个标段、5000余名工人、2000余台机械的庞大“战场”,张袁城坦言:“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的‘巅峰之战’。”

  记者从项目建设现场了解到,滇中高原的红黏土含水率高达30%,传统晾晒法需耗时数月,严重影响工期。“就像用湿面团打地基,必须找到‘吸水剂’。”张袁城带领团队联合高校展开百余次试验,最终创新“红黏土 强风化料”掺拌的施工工艺,分层摊铺夯实后含水率降至19%至23%,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及施工效率。

  “原先的红土一捏就成团,现在级配良好、塑限合格、整体性良好,这才是经得起飞机起降考验的地基‘筋骨’”张袁城告诉记者,目前,该技术已推广至改扩建工程各个标段。

  面对2000余辆渣土车、500多台机械的协同难题,张袁城和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成员共同进行土石方动态调配,“每月都适时调整各标段土石方料源区,让需求量大的标段先挖,从山的上面逐渐下挖,确保不造成开挖面过陡导致的滑坡风险。”张袁城说,“质量、安全、进度,要时刻协调好,不能牺牲任何一方面。”

  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紧邻运行跑道的150米区域施工。每日凌晨2时至6时,航班停歇的窗口期,团队要在该区域内完成作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预案、人员、耗材都要准备得足足的!假设施工挖坏了管道,要迅速抢修,必须确保首班航班起飞前半个小时通过适航检查。”张袁城说,“这就像在飞机翅膀下‘穿针引线’。”截至2025年4月,团队累计完成不停航施工数百次,未发生一起影响航班正常起飞的安全事故。

  “现在最大的压力是要赶在昆明雨季到来之前,把防汛工程做好。”据了解,昆明雨季的日降雨量常常超过50毫米,局部地区甚至达到100毫米以上,施工区一旦积水可能威胁机场运行。张袁城和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成员提前布局“三道防线”:开挖12公里临时排水沟引流山洪,设置50万立方米应急蓄水池消纳积水,组建上百人抢险队24小时待命。“防汛不是堵,而是疏。”他指着正在构筑的排水网络解释,“让水有路可走、有地方可存。”

  站在初具雏形的东二跑道上,张袁城眺望正在加紧进行土石方填筑的西飞行区。预计到2030年跑道全部投用时,这里将成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枢纽门户,年旅客吞吐能力提升至近1亿人次。

  “飞机从空中降落东二跑道的那一刻,我会很激动吧……”张袁城说。此时,高原的阳光将他的身影拉长在刚刚压实的道基上,与穿梭的工程机械融为一体——那是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最美剪影。

  云南网记者 马逢萃 潘鸿 通讯员 黄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