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健康半月谈丨归国人员需警惕!这种病潜伏期长,部分感染者无症状

发布时间:2025-04-26 21:11:15

原标题:健康半月谈丨归国人员需警惕!这种病潜伏期长,部分感染者无症状

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今年宣传主题为“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2021年我国已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为什么如今仍需重视疟疾防控?当前输入性疟疾对我国的主要威胁是什么?河南省近年来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情况如何?

4月26日,河南疾控《健康半月谈》邀请到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实验室主任周瑞敏,为大家科普疟疾的传播风险、预防措施,以及国际旅行中的健康防护要点。同时,也将探讨如何巩固我国疟疾防控成果,为全球消除疟疾贡献“中国经验”。

出国务工旅行 如何预防疟疾?

疟疾是通过按蚊叮咬引起的人体寄生虫病,曾在我国广泛流传。它是由疟原虫在人的红细胞中寄生增殖引起的疾病。常感染人的疟原虫有4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

疟疾的典型症状是周期性的冷、热、汗。“热”一般是高热,体温能达到39~40℃。“汗”就是汗出热退,全身大汗淋漓,通过出汗带走身体大量的热量,身体发“冷”,冷到发抖,这也是疟疾俗称“打摆子”的原因。

“通常间日疟和卵形疟是48小时,隔天发作1次;恶性疟是36~48小时发作1次;三日疟是72小时,隔2天发作1次。”周瑞敏说道,症状典型的周期性一般在发病初期比较明显,随着病程的增加,周期性可能不再那么明显。而通过疟疾周期性的高热和高寒,可区分疟疾与感冒和新冠。因为与疟疾相比,感冒和新冠一般为持续性发热,呼吸道症状会更明显些,如流鼻涕、咽喉痛、咳嗽等。

据了解,我国曾是间日疟的流行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河南省自2012年起已无本地疟疾,全国是从2017年起没有本地疟疾,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目前我国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的,每年有3000例左右。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的主要流行区,其他地区有南美洲、西太平洋地区,还有云南边境地区,部分人会通过跨境的带虫蚊子叮咬而感染。

那么对于前往疟疾流行国家务工或旅行的人,出国前需要做哪些预防措施?“目前,疟疾没有有效的疫苗,主要做好个人防护,其中防止蚊子叮咬是核心。出国前准备一些防护物资,如驱蚊剂、蚊帐等;备预防药物,有磷酸伯奎、氯喹、乙胺嘧啶等;还可以备一些青蒿素类的急救药物,万一感染,可在第一时间治疗。”

从疟疾流行区回国 无症状也应“敲警钟”

在疟疾流行地区务工,户外活动时如何避免蚊虫叮咬?驱蚊剂、蚊帐等防护用品应如何正确使用?周瑞敏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居住要选择有纱窗、空调的房间;睡眠时使用蚊帐;室内使用蚊香或者驱蚊设备。住所外环境要清除积水、杂草和垃圾,减少蚊子的滋生和栖息。”

在户外活动时,可以通过每4~6小时涂一次驱蚊剂,穿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在衣物上喷洒驱蚊剂,远离沼泽、稻田、静水等蚊虫滋生的环境,避免蚊虫叮咬。周瑞敏提示,黄昏和黎明是按蚊最活跃的时段,叮咬频率最高,是风险最高的时段,要格外注意。

“从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的跨境务工人员,每日应监测体温是否正常,同时也要注意疟疾的非典型症状,如头疼、乏力、肌肉酸疼、腹泻等;若出现疟疾的典型或非典型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和患疟史,同时进行疟疾的检测。”周瑞敏说,疟疾尤其是恶性疟,是一种可快速危及生命的疾病,延误治疗可发展为重症疟疾,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对其要加强了解和防范。

记者了解到,从疟疾流行区回国后,即使没有症状也应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周瑞敏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由于疟疾潜伏期长,症状可能延迟出现,特别是间日疟、卵形疟潜伏期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其次,部分感染者是无症状带虫者,是潜在的传染源;同时,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重症或死亡的发生,特别是恶性疟进展迅速,千万不可大意!

提高筛查意识 共筑疟疾“防护网”

针对这种“隐形”的疾病,在接诊发热患者时,医疗机构应通过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强化旅行史问询;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纠正我国消除疟疾等于没有疟疾病人的观念;通过优化筛查流程和诊断能力,采用疟原虫快速诊断试剂,建立“疟疾防控联络员”机制等方式,确保疟疾高风险人群得到及时检测。

除此之外,海关、医疗机构和疾控等部门在疟疾的防控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关是疟疾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首先,在出境健康体检时,对去疟疾流行区的人员可以做针对性的疟疾防控宣传,特别强调疟疾致死的危害性,引起出境人员的注意。入境时,要求来自疟疾流行区的人员填写健康卡,申报发热、疟疾感染史等信息,或通过红外测温等设备筛查发热旅客,对异常者进行初步的快速检测筛查。”周瑞敏说。

医疗机构是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环节,主要任务是快速诊断、规范治疗和防止漏诊。疾控部门主要负责监测与响应,对疟疾疫情进行分析,发布风险提示;对疟疾病例进行调查和管理等。

“通过多部门参与,形成‘筛查—报告—处置’的闭环管理,巩固我国的消除疟疾成果。”周瑞敏表示。

维持防控体系 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据了解,河南目前还未出现过输入性疟疾导致的本地传播案例,但引起输入疟疾本地再传播的风险是存在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必须具备3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3个条件我省目前都具备。”周瑞敏说。

针对这3个必备条件,传染病防控的3个基本原则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管理传染源就是对输入性疟疾病例要及时诊断和治疗;要对疟疾病人居住环境周围的蚊子进行监测和消杀,这是切断传播途径;对病人居住周围和接触的人群进行疟疾筛查,保护易感人群。

而我国已经消除疟疾,为什么还要继续投入防控资源?周瑞敏介绍,首先,输入性疟疾风险长期存在,若不加强监测和防控,可能导致本地传播链重新建立;其次,要维持防控体系,如中国经典的“1—3—7”防控模式,同时维持疟疾的检测诊断能力,做好药物储备,一旦有疟疾病例的输入,能确保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另外,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向非洲、东南亚国家提供抗疟的技术和物资支持,参与全球消除疟疾计划等。

“从疟疾高发地回来的人如果出现发热,要及时到医院或当地疾控中心进行疟疾筛查,主动告知医生什么时间从哪个国家回来,在国外是否感染过疟疾,要求医生开具疟疾检测,筛查是否感染疟疾。确诊为疟疾后,如果症状严重,有昏迷迹象,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疾控中心,协调药物,联系疟疾定点救治医院,尽快开展救治工作。”周瑞敏说。

疟疾可防可治,切勿因麻痹大意而丢掉性命。“公众前往疟疾流行区前,一定要先了解疟疾防控知识。同时,希望各部门通力协作,从关口、医院、疾控到社区,把牢疟疾防控的各个关卡,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防止输入疟疾的本土再传播。”周瑞敏建议。(王苑/文 牧堃/摄像 李思豫/摄影 杨鑫阳、刘晓明/导播剪辑)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