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启幕 剧集“长短之变”最受行业瞩目
昨天(24日),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启幕。 本报记者 邱伟摄
昨天(24日),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在郎园Station启幕,行业主管部门、学界专家、平台代表、一线创作者充分交流分享,剧集产业市场格局的“长短之变”成为最受瞩目的话题。本次春交会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深度联动,同期同地打造超强影视季,实现1 1>2的产业共振效应。
长剧 “向短而生”成趋势
根据春交会上发布的《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剧集收视观察》,国家广电总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问题以来,大屏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月平均活跃率达62.2%,较“双治理”之前提升9.6%,同时全国有线的缴费用户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从电视终端销量来看,2024年10月开始,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已连续6个月持续增长,其中大尺寸高性能的迷你LED电视机零售量暴增300%。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邓向冬表示,这不仅是大屏硬件的迭代,也标志着用户正在回归电视。
邓向冬认为,数据的背后是观众对优质长内容的持续青睐。从剧集体量来看,长剧创作“向短而生”已成为趋势,剧集体量持续瘦身,轻量化叙事正在赢得市场。
据CVB统计数据,2024年首播剧平均集数降至33集,2025年一季度降至30集,体量缩短趋势明显。8集的《我的阿勒泰》、18集的《灿烂的风和海》等剧集,以紧凑的节奏、电影级的质感打破长剧集“注水”问题,获市场认可。
短剧 从博流量走向精品化
在国家广电总局一系列规范管理政策的指导下,微短剧近年呈现出高速增长和精品发展态势。2024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微短剧的大屏观众规模也实现突破性增长,“打开电视看微短剧”逐渐成为常态。2025年一季度,有53部微短剧登陆卫视频道,收视超4.6亿户次,接近去年全年微短剧大屏收视户次的73%。
现实题材开始占据微短剧创作主流,2024年获发行许可的网络微短剧中,现实题材占比超过80%,并有较好收视表现。例如文旅题材《有种味道叫清溪》登顶2024年大屏微短剧首播收视率榜首,家庭题材《夫妻的春节》首播收视超1875万户次,女性题材《午后玫瑰》首播收视达2325万户次。首部“接诉即办”微短剧《西城无小事》收视2026万户次,位列2025年一季度电视大屏端首播微短剧收视户次第二名。
这些数据证明了微短剧以小切口呈现社会大议题的特点。同时,精品微短剧在大屏的剧场化运营也提升了频道收视活力。江苏卫视“热荔微剧场”的多部微短剧在春节期间收视率跻身同时段地方卫视前五名,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频道的微短剧剧场收视均有所提升。
博弈 从对垒到共生
长剧与微短剧在当下如何实现“共生”?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认为,微短剧正在撬动长期以来被长剧统治的市场格局,但长短剧之间不是非要通过彼此杀伐来一决雌雄,也可通过产品的丰富多样来合力满足观众收视需求。
李京盛分析说,今年1至4月长剧播出收视稳健,作品数量质量都有提升,显示出较为稳定的市场优势。微短剧今年以来的创作播出数量也在直线上升。
“长剧节奏在加快,戏剧张力在加强,叙事手法和反转力度也在提升。”在李京盛看来,长短剧之间正在形成互助、互补、互学的局面,“长剧和微短剧都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形成对长短剧都有利的良性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两种艺术形态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传播渠道,有各自的创新发展机会,这恰恰是让影视产业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记者 邱伟)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