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家康:以铁为墨淬神韵
4月16日,张家康(左)在工作室指导徒弟宋良国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4月17日,张家康在工作室里锻制铁画。
4月17日,张家康在芜湖市工艺美术厂为爱尔兰游客Jane介绍芜湖铁画《谷啸长空》。
4月16日,在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的古朴院落里,76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家康正伏案锻打铁片。火苗升腾间,通红的铁块在他手中化为苍劲松针,淬炼出芜湖铁画“铁为肌骨画为魂”的神韵。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成为芜湖铁画薪火相传的当代见证者。
张家康的铁画人生始于13岁。1961年,他进入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当学徒,3年辅助工期间,他研习锻打、焊接、淬火等基础技艺,亲历铁画从濒临失传到重焕生机的转折。“打铁要敢碰火星子,但画铁要懂留白。”师傅对张家康的教导仍历历在目。
这份苦功终成大道。张家康将烧红的铁板锻打成山水纹理,使铁画兼具金属刚性与水墨韵律。他耗时22个月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铁画,以17枚印章、570字题跋还原元代画作精髓,成为芜湖赭山铁画博物馆镇馆之宝。“铁画不是照搬,得让铁流动起来。”老人抚摸着工作室墙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复刻铁画说。文人画的留白意境与锻铁技艺的刚劲,在他手中达成微妙平衡。
芜湖铁画的传奇始于清朝康熙年间的萧家巷。打铁匠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的跨界相遇,让锻铁技艺升华为艺术——铁匠以火为笔,画家以铁为纸,共创出铁画奇观。如今在芜湖古城巷口的墙体铁画《梅花小筑》,仍定格着这段佳话。这种市井匠心与文人雅趣的融合,恰似芜湖“半城山半城水”的气质。得益于长江航运带来的铜铁资源,加上徽商文化浸润,芜湖在宋代已是“铁到芜湖自成钢”,为铁画诞生埋下伏笔。
4月17日,爱尔兰游客Jane在张家康的铁画《谷啸长空》前驻足良久。她惊叹于造型栩栩如生的猛虎,也对铁画锻打时清脆的金属声赞叹不已。随着文旅融合推进,芜湖铁画正突破博物馆橱窗,以装置艺术的形式融入城市环境。通过大师走进校园授课,张家康更尝试将时代题材与传统技法结合,吸引年轻群体。
“铁画要发展,得守住两头:一头是锻打、焊接等独门绝技,另一头是对中国书画的理解。”张家康指着工作室窗外的赭山公园说,这里既是灵感源泉,也是铁画走向大众的窗口。正如厂区入口那幅20米铁画长卷所昭示的:从汤鹏的烈火淬炼,到张家康的守正创新,芜湖铁画正以铮铮铁骨,在新时代续写“中华一绝”的传奇。
记者 王兰兰 王珂 摄影报道(王兰兰 王珂)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