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邓有妹:守艺四十年,让“期奔”在山谷间永续回响
在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清晨的云雾还未散去,一阵清亮的琴声已穿透山谷。66岁的傈僳族民间艺人邓有妹正抱着祖传的“期奔”,指尖在琴弦上翻飞,悠扬的曲调如溪流般流淌。40年来,这把形似琵琶的木质乐器,始终与他形影不离。从青丝到白发,邓有妹用半生时光守护着傈僳族的传统乐器“期奔”,让深藏于高山峡谷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傈僳族,一个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用歌舞传递情感,用乐器记录历史。其中,傈僳族的“期奔”被誉为“情歌乐器”的美誉。
“小时候,爷爷总在火塘边弹唱期奔,阔时节阿爸也会弹奏一曲。”邓有妹回忆,他的期奔人生启蒙始于家族代代相传的耳濡目染。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化浪潮席卷山村,年轻人逐渐外出务工,传统乐声日渐稀落。“村里的老艺人逐渐离世,带走了十几调只有他们会弹的曲子。”邓有妹声音哽咽,“那时我突然明白,如果没人接住这些‘宝贝’,傈僳族的根就断了。”
1982年,23岁的邓有妹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把祖辈留下来的傈僳族的“期奔”弹奏技艺传承好,于是他主动向父亲请教弹奏期奔的技巧以及制作技术,凭借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执着,邓有妹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弹奏方法。就这样,邓有妹从父亲那里习得传统曲调,包括已濒临失传的“十几调”弹奏法。他还通过不断对这些曲调的练习与创新,将乐器融入婚庆、节日等场景。
邓有妹对民族文化的专注与执着,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周围人的生活。村里的百姓被他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围聚在他身旁,虚心求教,不知不觉间,他的技艺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影响着身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阿邓叔叔,我现在也不会弹唱这些“期奔”了。”怒江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福生说。邓有妹成功培养了包括邓福生在内的两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益演出百余场次,传授人数达千人。2010年,邓有妹也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傈僳族的传统乐器,邓有妹四处奔走。他走进学校,为孩子们义务授课,耐心地讲解乐器的历史和弹奏技巧,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在舞台上展现傈僳族传统乐器的风采,用动人的旋律打动观众的心。
夜幕降临,邓有妹家的火塘再次燃起。悠扬的期奔声与跳动的火光交织在一起,仿佛在与群山对话。40年风雨,他带出32名徒弟,积极建议周边中小学开设非遗课堂,让更多的人了解傈僳族的天籁之音。
“有人问我苦不苦?当然苦。但每当听见孩子们弹响期奔,就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了。”抚摸着琴身上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邓有妹目光灼灼,“这些乐器不是古董,它们是活着的生命。只要我们还在弹奏,傈僳人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
远处,怒江的波涛声隐隐传来,与琴音共鸣,汇成一首永不停息的文化长诗。(少友叶 石智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