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的深意何在?

发布时间:2025-03-07 16:46:47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这个提法引发关注。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投资于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要促进人的发展,保障人的权益,现代化建设成果最终也要惠及全体人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日召开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指出,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这些宏观政策创新旨在通过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稳增长、稳就业中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投资于人”有利于拉动消费。我国14亿多人口构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投资于人”,增加人们收入、降低生活成本,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对未来更有信心,进而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从而拉动消费增长。
“投资于人”也是为未来发展储备力量。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段时间,我国机器人和DeepSeek爆火,引发国内外热议,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才培养的意义。通过“投资于人”,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投资于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象化体现,意味着将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细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很多措施与人有关,比如——在收入方面,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看病就医方面,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在保障住房方面,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在人才教育方面,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在就业创业方面,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一项项便民利民惠民的措施,涉及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养老等方方面面,保障民生,也是在投资人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