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是元宵佳节,也正值春运繁忙时期。午后的阳光斜洒进工作室,王超正埋首于一堆精密的电子设备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这份宁静,中老铁路万象机辆检修车间副主任许玮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几分焦急与期盼。
“王师,我们这边有辆动车的单相逆变器老是跳闸,一进库测试却没问题,这故障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旅客手机充电。我们实在是没辙了,想请你帮忙!”许玮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奈。
王超一边专注地听着电话,一边在手中的逆变器上比画,仿佛在与无形的难题进行对话。片刻后,他沉稳的声音响起:“最近天气凉爽,空调负载不大,你们检查一下排风机有没有问题?”
“排风机已经查过了,没问题。就算途中关了排风机,故障还是会跳。”许玮回应道。“那问题可能出在电源板上的一个芯片上。你们先换块电源板应急,把坏的寄给我,我来处理!”王超的话语简洁而有力。
王超放下电话,转身继续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厚厚的眼镜、卷起的袖管、一盏带放大镜的老式台灯和一台历经沧桑的笔记本电脑,勾勒出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日常工作的生动剪影。
今年42岁的王超,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辆段的一名客车电工。5年来,王超和他的“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修复了动车集成板卡等高价值配件3910件,总结提炼出“PLC程序数据库维修方法”等30余种疑难故障处理方法,获得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回想起2002年初入职时的自己,王超对铁路检修知之甚少,从基础的擦车灯、处理日常故障开始,一步步学起。因总能快速发现车下电源主机通信电路故障,2012年他被调入技术攻关组。
当时,芯片焊接技术是个难题,就连8脚芯片的焊接都困难重重。王超四处请教却屡屡碰壁,于是他决定自学锡焊原理,收集废旧板件反复练习。历经120多天、600多次失败后,他终于掌握了从8脚到200脚芯片的焊接技术,解决了板卡维修难题,大幅降低了维修成本,成为铁路客车芯片焊接领域的“艺术大师”。
在同事眼中,王超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检修于他而言,既是责任,也是爱好。它承载着每一趟列车安全运行的使命,也寄托着让每一位旅客舒适出行的愿景。
在“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同事杜正涌正紧张地学习芯片焊接技术。回忆起初次尝试48针脚芯片焊接时的惊心动魄,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那天,由于焊锡温度不够、焊锡膏涂抹不均,他焊接的芯片出现了倾斜。刚通上试验电压,电路板就冒出了浓烟。这时,王超恰好在一旁指导其他同事。见状,他迅速切断电源,关切地询问杜正涌是否受伤。在确认无碍后,王超趁热打铁,以这次真实案例为教材,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要想练就一身真功夫,就得千锤百炼。”杜正涌感慨地说:“这次芯片焊接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提炼方法,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而在另一侧的车下电源检修间,一台逆变器正闪烁着红色的故障灯,代码07让在场的师傅们愁眉不展。这个故障代码处理起来极为棘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排查处置,师傅们检查后决定采用最常用的排除法。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王超恰好路过。他见状急忙询问情况,得知是07故障后,便开始仔细检查起来。他拿出万用表测量控制板上的元器件,一边测量一边分析:“供电正常,先开110V看看……再开600V。”经过一番仔细测量和比对,他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家看,这里面的接线和后面驱动板上的接线一样,都是三组配线。通过测量这三组线之间的电压值,就能判断出哪一块IGBT损坏了。”
师傅们按照他的方法更换了故障的IGBT板卡后,逆变器立即恢复了正常。通电试验成功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了掌声。
元宵佳节,王超依然坚守在动车检修一线,为旅客的平安出行默默奉献。他的身影,成为了这个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南网记者 夏方海 通讯员 何思远 汤传凌 李金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