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昌宁耈街:“五小工程”点亮搬迁群众幸福路
近年来,昌宁县耈街乡阿干村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选好小区长、用好小村规、管好小阵地、办好小实事、抓好小产业“五小工程”,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迈向幸福路。
选好小区长,确保管理有人员。阿干村易地扶贫搬迁共50户162人,其中插花安置2户8人、集中安置48户154人,有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方便开展群众工作,每个集中安置点从搬迁党员群众中推选出1名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党员或致富带头人担任小区长,有了群众认可的“主心骨”,开展政策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得心应手,“村组安排工作有人落实、群众诉求有人对接、问题困难有人处理”的基层治理格局深受安置群众好评。
用好小村规,保障治理有依据。阿干村按照“四议两公开”原则,重点围绕村风民俗、道德风尚、人居环境整治等6个方面制定村规民约,并形成制度上墙。2024年,结合基层治理实际,吸纳群众、乡贤和党员干部15条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次,增强了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提升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使搬迁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促进了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同时,邀请法律顾问审查村规民约,增强其可操作性,让“小村规”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保障群众幸福生活。
管好小阵地,满足活动有场所。阿干村对全村5个活动场所的土地、资产、设施设备等建立资产台账,定期盘点清查,并探索建立党员轮流值班制度,保障活动场所规范运行、整洁卫生。各安置点利用文化广场、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场所,通过“火塘会”“户长会”等形式宣传惠民政策,邀请镇村干部解答搬迁安置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问题。同时,在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开展打歌、跳广场舞等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安置群众幸福感。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服务、移风易俗等实践活动10场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
办好小实事,传递服务有温度。阿干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45名有联系服务能力的党员挂联285户群众,借助支部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通过定期走访、问卷调查、志愿服务等途径,聚焦安置区道路修缮、垃圾清运、环境美化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倾听意见诉求,解决困难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严格落实务工补助、小额信贷、创业贷款等惠民政策,发挥外出务工创业致富带头人作用,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实现年均务工增收300余万元。同时,密切关注“一老一小”,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上门开展“微心愿”认领、节假日慰问等服务,为和谐安置点增添幸福色彩。
抓好小产业,实现增收有路径。阿干村产业涵盖烤烟、泡核桃、畜牧养殖、茶叶等。为实现增收目标,阿干村依托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在低海拔地区种植澳洲坚果250亩,年均产值40余万元;在中海拔地区,利用6000余株古茶树发展古树茶、生态茶产业,打造“阿干来品”茶叶品牌,年产茶叶15吨,群众增收35万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在高海拔地区发展重楼、黄精等林下中草药种植50亩,带动群众增收20余万元。同时,鼓励群众发展生猪、肉牛、黄山羊养殖,年收入100余万元;利用闲置土地种植饲草300亩,投资40万元新建青储饲料加工厂1个,年均带动群众增收1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搬迁群众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生活蒸蒸日上。
耈街乡有关负责人表示,阿干村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巩固拓展“五小工程”经验,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引领群众走上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