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法案》于2025年正式生效,标志着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全面落地。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要求,符合条件的机构需满足本地注册、最低2500万港元资本(约320万美元)等核心条件,而银行机构可豁免牌照直接发行。从目前动态看,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及上市公司正成为主要申请者,其中标准渣打银行已通过合资公司正式提交申请,首批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
要获得稳定币牌照,机构需跨过两大核心门槛:
1.注册与资本要求
法案明确要求发行机构必须在香港本地注册,且满足最低2500万港元的资本要求。这一门槛将小型玩家挡在门外,确保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机构参与。不过,银行机构可直接豁免——由于银行本身已受HKMA严格监管,无需额外申请牌照即可发行稳定币,这为传统金融巨头提供了天然优势。
2.挂钩货币灵活性
与部分地区仅允许单一法币挂钩不同,香港允许稳定币挂钩多种货币,包括港元(HKD)、美元(USD)及离岸人民币(CNH)。这意味着申请者可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多元化产品,例如同时支持跨境贸易常用的美元和人民币结算。
法案中最受关注的"豁免条款",让银行机构成为最大受益者。根据规定,持牌银行无需额外申请稳定币牌照,可直接基于现有资质开展业务。这一设计既简化了监管流程,也让香港的银行体系快速切入稳定币赛道。例如,汇丰、中银香港等传统银行虽尚未公开申请动态,但业内普遍预计它们将依托现有客户基础和跨境支付网络,推出与自身业务协同的稳定币产品。
截至2025年8月,市场已出现明确的申请案例。标准渣打银行通过与 Animoca Brands(区块链投资巨头)及 HKT(香港电讯)成立合资公司"Anchorpoint Financial",正式向HKMA提交牌照申请。这一"传统金融 科技 基础设施"的组合模式,被业内视为稳定币业务的"黄金搭档"——渣打提供金融合规经验,Animoca Brands带来区块链技术积累,HKT则可依托电讯网络拓展应用场景。
除渣打外,市场暗流涌动:据Finextra报道,至少10家香港上市公司已通过股权融资筹集超过15亿美元,明确计划布局稳定币及数字资产领域。这些公司涵盖支付、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试图通过资本优势抢占先机。
结合法案要求和市场动态,以下三类机构最有可能获得首批牌照:
1.传统金融机构(含合资企业
除银行外,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可通过独立申请或合资模式入场。例如,渣打的合资公司正是典型案例——传统机构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弥补区块链技术短板,同时满足监管对"金融背景"的隐性偏好。
2.头部金融科技公司
在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沙盒中已积累经验的金融科技公司,具备技术和场景优势。例如,专注跨境支付的FinTech企业可利用稳定币降低汇率成本,这类公司若满足本地注册和资本要求,将成为牌照有力争夺者。
3.上市公司(尤其是有资本储备者)
已完成大额融资的上市公司,既能轻松满足2500万港元资本要求,又可通过股价表现向监管层证明市场信心。例如,部分支付类上市公司已公开表示,计划将稳定币与现有电子钱包业务结合,打造"法币-稳定币"无缝转换的支付生态。
稳定币牌照的稀缺性已点燃市场热情。数据显示,香港稳定币概念股指数2025年以来上涨65%,远超恒生指数同期表现。资金的追捧背后,是对稳定币应用场景的乐观预期——从跨境贸易结算、数字资产交易到消费支付,稳定币被视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世界的"桥梁"。
监管层也释放积极信号:HKMA明确表示,首批牌照将优先考虑"具备真实应用场景、风险控制能力强"的申请者,而非单纯的"纯交易工具"。这意味着,能将稳定币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机构(如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支付),更易获得青睐。
这场牌照争夺战的背后,是香港在全球数字金融竞争中的战略布局——既要守住"金融稳定"的底线,又要抓住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机遇。最终谁能脱颖而出,2026年初见分晓。
关键词标签:香港稳定币法案,稳定币牌照,渣打银行,豁免条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