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截至2025年8月,ETH的买卖交易属于非法金融行为,且相关交易不受法律保护。这一结论基于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自2021年起实施的加密货币监管政策,以及2025年最新的监管动态和司法实践。
ETH买卖在中国的合法性现状
- 交易与兑换:明确非法 中国监管部门自2021年起已明确将加密货币相关交易活动定性为非法金融行为。根据《关于防范虚拟货币风险的通知》及后续政策,任何形式的ETH买卖、兑换(包括通过境内交易所、场外交易OTC等渠道)均属于违规行为。2025年政策未出现实质性放宽,监管立场持续严格。
- 个人持有:灰色地带 与交易不同,个人持有ETH的法律地位相对模糊。2025年初上海高院的个别司法判例中,首次承认加密货币具有“财产属性”,意味着个人合法持有ETH可能被默许。但需注意,“持有”与“交易”有明确法律界限——持有本身不代表交易行为合法,仅表明其作为个人财产的价值可能在特定民事纠纷(如离婚财产分割)中被认可。
- 商业用途:全面禁止 企业层面的ETH使用则面临更严厉限制。无论是接受ETH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发行与ETH挂钩的代币融资,还是开展相关金融服务,均属于明令禁止的行为,违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ETH交易的法律保护边界
- 交易纠纷:司法不介入 若因ETH交易产生资金损失(如平台跑路、诈骗、价格波动等),受损方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支持。法院明确拒绝受理加密货币交易纠纷,相关诉讼请求将被直接驳回。例如2025年陀螺科技报道的案例显示,某用户因境外交易所无法提现提起诉讼,法院以“交易行为本身非法”为由不予立案。
- 资产安全:面临冻结风险 即使个人持有ETH,也不意味着资产绝对安全。2025年6月起,监管部门强化了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应用,可追踪大额ETH流动。一旦被认定与非法交易相关,涉案ETH可能被冻结或没收,且无法律救济途径。

2025年最新监管与司法动态
- 政策收紧:封锁境外渠道 为遏制境内用户绕过监管参与ETH交易,2025年6月1日起,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境外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访问限制,通过技术手段屏蔽境内IP地址的访问,并对提供“翻墙”服务的机构进行打击。
- 司法实践:有限认可财产价值 尽管不支持交易行为,部分法院在民事案件中开始有限度承认ETH的财产价值。例如深圳某离婚案中,法院将夫妻共有的ETH纳入财产分割范围,按审理时的市场价值折算为人民币分割。但这一判例仅适用于民事财产关系,不涉及交易合法性的认定。

风险提示与行动建议
- 避免境内交易渠道 任何通过微信群、OTC商家、境内代理等方式进行的ETH买卖均存在极高风险,不仅可能遭受资金损失,还可能因参与非法金融活动被追责。
- 谨慎评估持有风险 即使选择持有ETH,也需关注政策变动风险。2025年市场数据显示,部分企业通过离岸账户增持ETH以对冲通胀,但此类操作仍面临合规隐患,个人用户更需谨慎。
- 跨境操作需专业咨询 若涉及境外ETH相关行为(如海外账户持有),建议先咨询熟悉国际加密货币法规的律师,充分了解目标国家/地区的监管要求,避免因跨境合规问题陷入法律纠纷。
总体而言,在中国当前监管环境下,ETH买卖交易的非法性和法律保护的缺失是明确的。个人用户需充分认识政策风险,避免参与任何违规交易活动,以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关键词标签:ETH,中国,合法性,监管政策,2025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