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发行量的持续增长,本质上反映了加密市场从“投机驱动”向“实用价值驱动”的转型,同时凸显了全球经济对“合规化数字稳定价值工具”的迫切需求。这一趋势背后,是政策框架逐步清晰、应用场景持续扩展与机构参与深度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析市场需求洞察。
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定货币(如美元)或其他资产的加密货币,核心价值在于平衡“加密资产的流动性”与“法币的稳定性”。其是加密交易的核心媒介,更逐渐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桥梁资产”,广泛应用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跨境支付及资产保值等场景。
稳定币发行量的加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全球监管框架的“从模糊到清晰”。2025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 Act》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案首次明确美元锚定稳定币的发行方需为经批准的存款机构(PPSI),限制了非合规发行,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入场铺平道路。
1.加密生态对“稳定性基础设施”的依赖加深
尽管比特币等主流资产波动性有所下降,但宏观不确定性(如地缘政治冲突、通胀反复)仍推动市场对“避险工具”的需求。稳定币作为加密市场的“流动性血液”,支撑着DeFi生态的复苏,协议通过稳定币提供借贷、交易等基础服务,形成“需求-流动性-增长”的正向循环。
2.跨境支付场景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落地”
在传统跨境支付体系效率低下(平均结算时间3-5天,手续费1-3%)的背景下,稳定币凭借“实时到账、低成本、无汇率锁定风险”的优势,在新兴市场快速渗透。例如,南美企业通过USDC结算大豆出口,东南亚跨境电商使用稳定币规避美元流动性短缺问题。
3.机构用户将稳定币视为入场“基础设施”
随着《GENIUS Act》等政策明确合规边界,机构用户开始将稳定币纳入资产配置。2025年Q2,机构持有稳定币的比例已升至37%,主要用于加密ETF底层资产、对冲基金流动性储备等场景。例如,贝莱德旗下加密ETF将USDC作为“法币-加密资产”转换的中间媒介,推动稳定币从“零售工具”向“机构级基础设施”升级。
稳定币市场呈现“双雄争霸”与政策驱动下的格局分化:
- USDT:凭借先发优势仍占据58%市场份额,但合规压力下增速放缓,2025年Q2环比增长仅6%;
- USDC:受益于《GENIUS Act》政策红利,市占率快速攀升至32%,机构采用率(占机构持有量的61%),其银行背书的储备结构更获信任;
- 潜在变量:全球7成国家推进CBDC试点,但短期内CBDC与私人稳定币更多是“互补关系”——CBDC侧重主权货币数字化场景,而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加密生态融合等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
发行量增长并非毫无风险,三大挑战可能制约市场需求持续性:
1. 监管碎片化:欧盟MiCA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需获欧盟牌照,中国加强稳定币跨境流动审查,全球化发行面临合规成本上升;
2. 储备透明度争议:部分稳定币仍依赖商业票据等高流动性风险资产,挤兑风险尚未完全消除;
3. 技术安全隐患:2025年Q2智能合约攻击导致稳定币相关损失超1.5亿美元,并发性漏洞成为用户信任痛点。
预计2025年稳定币总市值将增加,增长引擎来自“合规深化×场景扩容×技术升级”:
- 政策落地:需跟踪《GENIUS Act》最终实施细则,尤其是对银行发行稳定币的具体限制;
- 技术迭代:零知识证明(ZK)技术将提升稳定币交易隐私性,吸引更多机构用户;
- 新兴市场爆发:非洲、东南亚的移动支付场景与稳定币结合,可能复制“移动支付 电商平台”的增长路径。
总体而言,稳定币发行量增长既是市场需求升级的结果,也是加密资产“去泡沫化”、向实用价值回归的标志——未来其角色将从“加密市场内部工具 ”逐步扩展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关键词标签:稳定币,发行量增长,稳定币市场需求洞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