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设计平台Figma在2025年7月提交IPO申请时,这家因其协作式界面和硅谷人气而备受关注的初创公司再次引发了广泛讨论。
但这一次,市场的注意力并不只是集中在它的产品创新或估值预期上,而是放在了其一项颇具实验性的举动上——Figma计划在传统股票之外,发行基于区块链的“股权代币”,以便全球用户可以在链上直接交易其股票。
这一尝试打破了IPO固有的地理和金融壁垒,也标志着一场资产发行逻辑的根本变革正在发生。
这并非孤例。就在Figma掀起链上IPO热议的同时,一批基于区块链发行、锚定现实公司股票的“代币化股票”正在悄然兴起。而在另外一个维度,越来越多科技公司却正反向操作:它们将加密货币(尤其是ETH、SOL)纳入公司资产,并推出股票,向公众释放“我也是crypto native”的信号。
加密与股票,这两个本应在金融体系不同端口运作的体系,如今正迅速地交汇,正在共同书写一场“证券化”和“代币化”的融合浪潮。
股票代币化:传统美股走上链上交易新路径
在欧美监管逐步松绑、链上基础设施日渐成熟的背景下,2025 年中代币化美股概念迅速落地。以瑞士托管机构 Backed Finance 为核心,Kraken、Bybit 与 BNB Chain 等交易平台联合推出的 xStocks 系列,正式在 Solana 链上发行苹果、特斯拉、微软、纳斯达克 100、SPY ETF 等超过 60 种美国主流股票与 ETF 的 1:1 支撑代币,即便限于境外渠道,但提供“24/5 全天候交易”和“与 DeFi 做市深度融合”的服务,成为全球首个规模化上线的公开上市公司股票代币化平台之一。
与此同时,Robinhood 面向欧盟客户推出基于 Arbitrum 的股票代币服务,覆盖逾 200 种美股与ETF,除传统巨头如 Apple、Tesla、Nvidia 外,还涉及如 OpenAI、SpaceX 等场外科技标的(尽管这些代币目前并不拥有真实股东权利),但依托零佣金、价差透明、利用加密基础设施进行撮合,已激起市场围观热潮。
这些代币化资产并非传统证券交易,而是由券商托管真实股票,再通过智能合约在链上对标份额发行。这种模式吸引加密投资者与DeFi 市场参与者,并推动他们“随时买卖主流美股”,传统交易时限与门槛被显著削减——这正是当前“资产透明化、流动性内嵌化”趋势的直观体现。
加密货币股票化:企业将ETH、SOL 等数字资产转化为财库核心
如果说代币化美股是证券上链,那么另一种趋势是公司将自身定位为“加密资产财库公司”,将 ETH、SOL 等作为战略储备。MicroStrategy 更名为 Strategy 的行动,就是开山之作:2025 年初该公司正式将业务名换为 Strategy,自我定义为“全球首家比特币财库公司”,其创始人 Michael Saylor 声称公司已“核实现金转为加密资产储备”的方向战略已设定。
紧随其后的是SharpLink Gaming,该公司于 2025 年 5 月完成 4.25 亿美元 PIPE 私募融资,将 ETH 明确定义为主要财库资产,成为继 Strategy 之后首批将以太坊作为核心储备资产的上市企业之一。
融资时 Consensys Software 首席 Joseph Lubin 担任董事长一职,融资款项用于分批购入 ETH 并全面质押,至 7 月底其持仓已超过 20 万枚 ETH,成为当时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级别以太坊财库。公司公告显示,该策略仅用于财务储备而非产品营销方向。
同是纳斯达克挂牌的GameSquare Holdings于 7 月宣布董事会批准一项高达 1 亿美元的 Ethereum 财库计划,并已在公开发行中募集首批约 920 万美元用于购买 800 多枚 ETH。
该战略依赖 Dialectic 的 Medici 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与自动优化系统执行收益策略,目标年化回报达 8–14%(远高于传统 ETH staking 平均 3–4%)—此举连动股价上扬,反映出投资者对以 ETH 为储备资产的新叙事认同。后续董事会进一步将 ETH 投资上限提升至 2.5 亿美元。
与此同时,Bit Digital 公司通过出售所有 BTC 储备,将敞口全部转向 Ethereum,累计购入超过 100,000 枚 ETH,成为另一家转型为以太坊金库的代表性公开公司。
然而不是所有模仿者都成功登顶。曾试图复制MicroStrategy 模式的项目 EtherStrategy DAO,在启动前勉强募集仅约 270 枚 ETH(原设目标 40,000 ETH),创始团队最终宣告退资并退回全部承诺款,称“缺乏足够市场兴趣者不宜启动 DAO”。这一失败揭示投资者对信任、安全、参与机制尚未形成预期认知。
两条道路的交点
表面上来看,“股票代币化”与“加密资产股票化”看似相反——前者是证券上链,后者是企业借链上资产讲资本故事,但本质上两者由共同的“token 化工具”、“链上流动机制”与“资产通道创新”驱动——它们正处于金融资本市场与区块链经济共构的交汇点上。
这两种尝试的大背景是,监管政策正在发生温和化转变。美国SEC 主席 Paul Atkins 于2025 年 7 月 31 日在 America First Policy Institute 发布 “Project Crypto” 监管政策框架,提出代币化证券注册、资产分类机制,并呼吁为交易所、券商、DeFi 服务提供逐步合规路径。他强调:“尽管 SEC 过去态度严苛,但大多数加密资产未来不必被归类为证券”,并指示监管人员协助平台发行链上证券。
政策呼应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也在试图与区块链路径接轨。例如nteractive Brokers(IBKR) 即 7 月底向媒体确认正在考虑发行自有稳定币,以支持其客户通过 stablecoin 为证券账户充值,实现账户间资产 24/7 流转。该方案若落地,将为代币化证券与传统证券账户提供资金桥梁。
基于这些政策、技术与市场共振的因素,未来发展趋势正在逐步显现:
1. 合规化路径筑建。随着 Project Crypto 等新监管机制推出,正规交易所与托管机构将更快推出合规 tokenized 股权产品,并推动 ETF、债券、REITs 等传统资产上链。
2. 资产与流动性重构。股票代币化将为 DeFi 与机构投资者提供缺口定价与套利机会,而加密资产财库公司则将链上资产锁为企业储备,实现 staking、质押收益的复利化渠道。
3. 估值结构变化。早期以 MicroStrategy等为代表的高杠杆、高溢价财库公司,其股价往往依赖 ETH/BTC pershare 溢价。一旦市场偏好波动、融资成本抬升,估值可能迅速调整,这提示未来投资需评估“资本故事”与“资产内在”之间的拆离风险。
4. 投资者保护与权利认知。虽然代币化股票突破传统交易壁垒,但目前平台大多不赋予代币持有者投票权或红利分配权。这造成了代币与真实股权之间的“品牌错位”。随着用户维权意识提升,未来平台可能需引入投票代理、通证治理结构,以增加产品合规与可信度。
这些趋势不是一个瞬间的泡沫,而是体系性的边界探索。股票代币化平台与ETH 财库公司,共同构建起链上证券与链上资产的价值连接带,后者提供抵押与收益,前者扩展市场参与边界。随着各国政策明确、清算机制成熟、机构资金介入深化,到 2030 年全球代币化证券规模或将突破千亿美元乃至数万亿美元级别,股票、债券、基金乃至房地产权益都可能同时成为 token 化交易的标的。
股票代币化与加密资产股票化代表了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融合的两个方向:前者是“证券上链”,试图重新定义何为“可交易、美股”;后者是“资产正链”,强调链上的储备与收益模式。两者的共生与交叉,不仅重构了资本流动路径,也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制度化创新。对于市场而言,这是一场从“精英用户”时代迈向“全民开放交易”的潜在变革;对于投资者与监管者而言,则是一次系统性探索:如何在安全性、透明性与效率之间构建可信桥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