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百科

稳定币受监管吗?全球主要国家监管政策对比

发布时间:2025-08-06 03:29:03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稳定币是一种锚定法定货币(如美元、欧元)或其他资产的加密货币,因其价格稳定特征成为支付、跨境转账与加密交易的核心媒介。随着其金融影响力深入传统金融体系,监管显得尤为必要:储备资产不足可能引发挤兑风险(如 2022 年 TerraUSD 崩盘);匿名交易特性容易被用于洗钱与非法融资;稳定币在全球流通的增长也可能挑战国家主权货币地位。

稳定币与监管的必要性

稳定币是锚定法定货币(如美元、欧元)或其他资产的加密货币,凭借价格稳定特性成为支付、跨境转账及加密交易的核心媒介。随着其金融影响力渗透传统金融体系,监管必要性凸显:一方面,储备资产不足可能引发挤兑风险(如2022年TerraUSD崩盘事件);另一方面,匿名交易特性易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同时可能冲击主权货币地位。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监管政策对比

1.美国:严格合规下的市场集中化

美国通过2025年7月生效的《GENIUS法案》构建了全球最严格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核心要求包括:发行商须持国家银行牌照,100%持有国债或现金形式的美元储备,每日公开储备审计,并将交易数据接入美联储监控系统。这一政策导致市场洗牌——Circle凭借合规优势市占率升至58%,成为最大发行商,而多家初创企业因合规成本过高退出市场。严格的监管虽降低了系统性风险,但也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2.欧盟:跨境协同与差异化管控

欧盟依托《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实施统一监管,要求发行商注册为“电子货币机构”,储备资产需独立托管,并严格遵守反洗钱规则。2025年8月,欧盟启动“稳定币跨境清算沙盒”,推动成员国协同监管;同时,法国、德国进一步对非欧元锚定币征收10%储备税,以维护欧元货币主权。这一框架既保障了跨境交易合规性,又通过税收杠杆引导市场向欧元锚定币倾斜。

3.中国香港:开放与审慎平衡的牌照制度

香港于2025年8月1日实施《稳定币条例》(LEAP框架),采用牌照化管理:发行商需本地注册(最低资本2500万港元),维持1:1流动资产储备(支持美元、港元及离岸人民币),并允许发行多货币稳定币。目前已批准渣打、蚂蚁金服关联公司等3家机构,通过“严准入 灵活储备”策略,意图打造亚太稳定币枢纽。

4.中国大陆:主权货币主导的有限试点

中国大陆尚未出台独立稳定币框架,而是将其纳入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所运营,明确数字人民币(DC/EP)为唯一合法数字支付工具,同时禁止私营机构发行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不过,2025年第二季度上海自贸区启动“数字人民币 稳定币”跨境支付试点,探索官方主导下的可控创新路径。

5.日本:本土化与国债绑定的监管逻辑

日本通过2024年生效的《资金结算法》修正案,要求稳定币发行商持“虚拟货币交换业者”牌照,储备资产需与运营资金隔离,且单日交易额超10亿日元需实时报告。2025年起,日本进一步强制要求储备资产中日本国债占比超30%,并推动三菱UFJ主导发行“日元锚定稳定币J-Coin”,体现“金融安全优先”的监管思路。

6.新加坡:新兴市场导向的开放政策

新加坡依托《支付服务商法案》,对稳定币发行商实施“大型支付机构”牌照管理(最低资本金500万新元),要求储备资产每日审计。2025年6月,Grab Financial成为首个获牌机构;同时,新加坡积推动锚定东南亚国家货币的稳定币发展,意图通过区域协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全球监管趋势:两化与主权货币主导

2025年稳定币监管呈现分化:严格型市场(如美国、日本)侧重资本充足率与储备透明度,虽降低风险但压缩创新空间,导致市场集中度提升(Top 5发行商全球市占率达82%);开放型市场(如香港、新加坡)通过牌照制度吸引国际资本,但需防范跨境套利风险。中国则走出独特路径——以数字人民币为核心,通过有限试点探索主权货币主导的稳定币生态。  

总体而言,稳定币监管已从“空白期”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未来政策将进一步围绕“安全与创新平衡”展开,而跨境协同与技术合规(如实时审计、反洗钱追踪)将成为关键挑战。

关键词标签:稳定币,监管政策,全球监管,监管框架,监管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