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是哪国人留下的 太阳系中曾经消失一个星球

发布时间:2023-06-11 22:07:01

哈雷慧星的最早纪录是哪国人留下的?

1、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在公元前240年,或公元前466年,中国、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都同时有过这颗彗星出现的清楚纪录。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同一颗彗星的再出现。据中国天文学家朱文鑫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记录,并且符合计算的结果。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是哪国人留下的 太阳系中曾经消失一个星球


2、正式记录这颗彗星的运行周期和规律的,是英国皇家学会书记官、天文学家哈雷于1705年发表了《彗星天文学论说》正式提出,并预言该彗星将每76年光临地球。故此,半个多世纪以后当他的预言实现之时,人们就将这颗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哪国人记录下来的

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中国人记录下来的。

根据《淮南子·兵略训》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更为确切的哈雷彗星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

扩展资料:

哈雷彗星特点

1、周期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5年或76年, 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最近的近日点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年。

2、公转轨道

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是逆向的,与黄道面呈18度倾斜。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样,偏心率较大。

3、彗核

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约为16x8x7.5千米。与先前预计的相反,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它的反射率仅为0.03,使它比煤还暗,成为太阳系中最暗物体之一。

4、彗尾

彗核渐渐靠近太阳了,表面开始受热而汽化,于是冬眠的彗星进入生命的活跃期。反射阳光和自身受激发光使它披上了辉煌灿烂的外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雷彗星

请问: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哪个国家人留下的?

是中国人纪录的。最早是有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是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秦始皇七年为公元前240年。从那次起到1910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29次,在我国史记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

实际上,我国典籍中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如《春秋》、《左传》、《史记》、《文献通考》等著名历史典籍中,都有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的记载。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不少中外学者把这次记录也看成是哈雷彗星最早的一次回归记录。

哈雷彗星最早记录是哪国人留下的

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淮南子·兵略训》)据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更为确切的哈雷彗星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哈雷彗星是谁发现的,最早记录是哪国人

最早记载是中国,发现者英国爱德蒙·哈雷 。 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是哪国人留下的

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淮南子·兵略训》)据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诗经》中提到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世界上第一个记录哈雷彗星的人,是哪国人吗

哈雷彗星最早记载是由中国人记录(鲁文公十四年 《春秋》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但是却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为76~79年,下次过近日点时间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最迟在公元前240年,或公元前466年,在中国、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有这颗彗星出现的清楚纪录,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同一颗彗星的再出现。

据朱文鑫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记录,并符合计算结果。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见的彗星可能会更壮观和更美丽,但那些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彗星。

哈雷彗星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61年中。在1986年回归时,哈雷彗星成为第一颗被宇宙飞船详细观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结构与彗发和彗尾形成机制的资料。

扩展资料:

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当它在1682年出现后,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注意到它的轨道与1607年和1531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似,认为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出现,并预言它将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现。

虽然哈雷死于1742年,没能看到它的重新出现,但在1759年它果然又回来,这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成就。这颗彗星因而命名为哈雷彗星。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近日距为8,800万公里(0.59天文单位),远日距为53亿公里(35.31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967。

中国史书上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有详细记载。论记录时间之早,首推《春秋》。《春秋》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哪国人记录下来

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中国人

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确切的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从公元前613年到20世纪初,汉文载籍中共有31次记录。

1850年欣德(J.R.Hind)曾根据中国彗星史料进行计算,发现哈雷彗星的轨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在逐渐变化,从而对研究彗星的起源和演化作出帮助。

1972年美国勃勒德(Brady)应用中国彗星记录,探索1682年来的彗星运动,来探索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从而提出太阳系中存在着未知的第十大行星的假设。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确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为解决现今天文学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扩展资料: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彗星的存在,也大大促进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此外,哈雷彗星还像巡回大使一样周期性地检阅太阳系各大行星并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带回丰富的信息,因此,它的每次回归都引起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地区,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们只有在它回归时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能够见到它。

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只有70岁左右,因此一个人很少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这种机会,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咿呀学语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蹒跚的晚年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雷彗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